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西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 第117章 大關中戰略

第117章 大關中戰略(第2/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穿越:剛成大將軍,就要遠征父皇,你的江山社稷兒臣接管了!萬代帝皇三國:我和賈詡禍害曹操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無敵世子在下首席謀士,只是有點缺德官途權傾天下開局逼我送死,反手召喚三千玄甲隨波逐遊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天幕:開局盤點大兵團作戰從縣令到稱帝!三國開局先苟住爆兵重活劍仙哥哥帶我殺瘋了斷絕關係後,偏心王府悔不當初天災年,我囤養了古代女將軍史上最強紈絝,被迫一統天下我成並肩王,你知道後悔了?殿下別作死了

桑原乃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頂部雖然平坦如原,但高度卻非常高,且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稠桑原南部則是更為陡峭的崤山。因此,秦漢以前,關中與關東之間想要來往,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透過這道裂縫。

那麼,關東軍隊是否能夠繞過這道裂縫呢?實際上毫無可能。函谷關以北是波濤洶湧的黃河,以南是壁立千仞的崤山,軍隊根本無法透過,即使想要翻越函谷關,且不說能否攀上陡峭的原壁登上原頂,就算是有辦法登上原頂,也根本無法繞過這道裂縫,原因在於秦漢以前的稠桑原上森林密佈,從崤山到潼津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稱為“桃林之塞”、“松柏之塞”。由於森林太過密集,行人都難以透過,更何況是軍隊。因此,只要守住了這條裂縫,便等於斷絕了東西交通。

此路雖然被稱為函穀道,實際上寬不過數米,乃是真正的“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當真可謂“泥丸可塞”的險要道路,而函谷關便位於這道裂縫的東部開口處。

函谷關的東面,即函谷關的關前,則是弘農河,如今的弘農河水量已經小了很多,某些河段甚至行人可趟河而過,可是即便如此,在靠近黃河的河段,水量仍然十分驚人,而在較之今日水量更大的秦漢時期,渡河難度無疑更大。

弘農河,儼然就是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想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大軍根本排布不開,而守軍卻可以佔據關城高地居高臨下,這便是函谷關難以被攻克的原因。

春秋戰國以來,割據關中的秦國,長期面臨著東西對抗的局面,因此函谷關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晉國和魏國都曾佔據崤函,憑藉函谷關之險,將秦國牢牢鎖在崤函以西,直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擊敗魏國奪回崤函,函谷關由此才成為了秦國對抗關東諸國的戰略要地。

尤其是戰國時期,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日益增強,漸漸凌駕於關東諸國之上,為求東出,秦軍頻頻出關攻掠關東諸國,以致關東諸國多次組成聯軍合縱攻秦,但屢屢只能望關興嘆,整個戰國時期,也只有齊將匡章曾率領聯軍攻破函谷關。

西漢立國以來,劉邦雖然一統天下,但在內部卻面臨著關東異姓諸侯王的威脅,而從高後呂雉執政以來,中央朝廷又與劉姓諸侯王矛盾頻發,政治格局仍然呈現東西對抗局面,朝廷的主要重心在於控內,維持國內統治穩定,因而函谷關的戰略地位仍然極為重要,洛陽則被作為朝廷控御關東諸侯的重鎮。

當時,朝廷不僅極為重視函谷關一線的防禦,同時嚴格限制關中與關東地區的人員財物往來,出入關中必須持有朝廷頒發的“傳”來作為通行憑證,尤其是對馬匹等軍事裝備的流通更是嚴加限制,目的便在於防止關中人口、物資流失。

漢文帝后期,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曾一度廢止這項制度,即“除關無用傳”,但隨著漢景帝時爆發“七國之亂”,朝廷與諸侯王的關係再度惡化,為了加強關中的安全,漢景帝在叛亂平定之後,便又“復置諸關用傳出入”,重新加強了對往來關中之人的管控。

而隨著漢景帝憑藉平叛餘威,持續削弱關東諸侯王的權勢,以及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關東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急速下降,再加上漢匈戰事頻繁,漢朝的戰略重心從控內轉為御外,對於關東諸侯的統治則由軍事鎮綏轉為政治控制為主,函谷關和洛陽的戰略地位皆相應下降。

此外,由於秦漢以來關中地區大興土木,木材作為當時重要的建築材料,以致關中周邊樹木砍伐極為嚴重,稠桑原上的森林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失去了天然屏障作用。再加上由於黃河河道的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