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節(第1/3 頁)
韃靼奸細不查,京師大火不說,無家可歸的百姓不管,反倒幫著疑犯說話,就差指著他的鼻子罵“昏君”,這是想幹嘛?
正事不理,專門揪著末節不放,長沒長腦袋?
幸好龍椅夠重,以朱厚照的力氣搬不起來。否則,必將有朝官血濺奉天殿,名留青史。
漩渦之中,文武群臣各懷心思,內閣三人輕易不做表態。本該處於風口浪尖的楊瓚,則向吏部告假,留在長安伯府調養。
吏部條子下來之後,楊瓚拖著病體,親自料理楊土的喪事。因為天氣漸熱,屍身不能久放,無法立即歸鄉,只能安葬在城西,待告知楊土父母,再議遷墳之事。
養病時日,楊瓚未見得悠閒。
詔獄提審人犯,所得口供繁多,線索紛雜。楊瓚每日翻閱供詞,所得卻是不多。
京城起火點,錦衣衛已查明兩處,一處是楊瓚家宅,另一處竟在壽寧侯府。楊瓚很是詫異,腦海中閃過幾個念頭,最後只抓住一個。
這日,楊瓚翻過疑犯的供詞,對顧卿道:“縱火之人九成都是棄子,主謀定不在京城。”
顧卿看著楊瓚,問道:“楊侍讀可是發現了什麼?”
楊瓚放下供詞,捏了捏額角,道:“不過是以己度人。”
“以己度人?”
“若是下官行此險策,必會如此。”
顧卿不言,若有所思。
楊瓚繼續道:“如要搜查京城內應,該查查最近有哪些朝官和家眷離京,路引都是開到哪裡,若是去北邊,具體是到哪個州府。”
“離京?”
“三月之內俱都應查。”楊瓚道,“再者,千戶該請牟指揮使遣人至孝陵衛,拜會一下壽寧侯。”
聞言,顧卿挑眉,楊瓚勾起嘴角,手指擦過杯沿,笑容微涼。
第五十二章 楊侍讀問話
弘治十八年八月丁未,泰陵大部竣工。
兵部查給賞文冊及留守六十八衛小冊,言孝陵衛勾軍不足,請擇一留守京衛充泰陵衛。
奏疏遞上,天子親敕,改忠義左衛為泰陵衛,另置泰陵陵戶四十戶,人丁百餘,移往筆架山建屋耕種,世代護衛陵寢。
與此同時,有旨意傳至茂陵,令壽寧侯同建昌侯即日遷往泰陵,不得延誤。
“侯府長史以下皆充泰陵衛,改籍軍戶。”
聖旨唸完,壽寧侯臉頰顫抖,雙拳緊握,怒氣難掩。建昌侯則是面若死灰,表情麻木,跪地謝恩,如同幽魂一般。
“兩位侯爺,接旨吧。”
中官奉上聖旨,並未馬上離開,而是側過身,對身邊的束鈴低語幾聲。
束鈴低頭應諾,轉身離開木屋。
很快,簡陋的木屋外傳來陣陣嚎哭,似欲撕心裂肺。
得知要充入泰陵衛,後裔子孫都在軍籍,世世代代守在大山之中,兩府屬官家人再顧不得規矩體統,紛紛哭天喊地,大聲嚎啕。
只是隨張氏兄弟守陵,尚有脫身的希望。改為軍戶,經兵部造冊,再無轉圜餘地。不少人經不住打擊,竟哭得昏了過去。
“大膽!”
得束鈴回報,中官大怒,尖利著嗓子,喝斥道:“天子隆恩,爾等不知感激,叩謝聖主,反跪地嚎啕,成何體統,想抗旨不成?!”
隨中官喝斥,衛軍長刀紛紛出鞘。
雪亮刀光閃爍,哭聲為止一頓。
片刻後,多數人不敢再哭,認命的收拾包裹。唯有幾個壽寧侯的“親信”仍在哽咽,臉帶怨色。
中官眯起眼,冷笑道:“真有想抗旨的?來人,給咱家綁起來!既不能感沐聖恩,為大行皇帝守陵,便和刑部的囚犯一起發到北邊,和韃子拼命也好,屯田服役也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