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節(第1/3 頁)
“楊侍讀且慢行一步。”
“顧千戶還有事?”
顧卿點頭,道:“今日之後,北鎮撫司抓捕僧道一事必將聞於朝堂。”
“韃靼奸細”能瞞過百姓,卻騙不過廟堂文武。
“今日抓捕之人中,有西番國師,亦有憲宗皇帝親敕封號的道人,如久查無果,恐將引起波瀾。”
楊瓚側首,懷疑的挑眉。
引起波瀾?直說言官挑事,不是更容易理解?
顧千戶是武人沒錯吧?說起話來,竟比他這文官還會拐彎。
身為功臣之後,又是錦衣衛千戶,越過北鎮撫司的同知僉事執掌詔獄,會對幾個言官沒有辦法?
楊瓚百分百不信。
不過,既然對方提出,楊瓚也不好退卻。
正如先時所言,顧卿幫他甚多,僅是“一諾”,壓根無法償還。
“此事交於下官,顧千戶儘管放心。”
讓這些僧道多在牢中住上些時日,順便堵住言官的嘴,貌似困難,實則簡單得很。
只要找準人,找對突破口,即便是言官中的言官,鬥士中的鬥士,在“事實”面前,也只能偃旗息鼓,望而卻步。
回到家中,楊瓚提筆寫下一封簡訊,附上名帖,喚家人送到戶科給事中王忠府上。
“若王給諫不在,將信留下即可,無需多言。”
“是。”
家人領命離開,楊瓚獨坐室內,凝視懸掛在牆上的一副花鳥圖,緩緩陷入了沉思。
翌日,早朝之後,楊瓚在往翰林院的路上遇到王忠。同行另有一名穿著青袍,長眉細眼的瘦高青年。
“下官嚴嵩,見過楊侍讀。”
楊瓚眨眼,視線掃過嚴嵩,落到王忠臉上。
這兩人不是見面就要打破頭,如何走到一處?
“此事說來話長。”王忠道,“楊賢弟遣家人送信時,嚴編修恰好在我家中。聞信所言,亦是憤慨不已。如得楊賢弟首肯,願聯合翰林院編修同上直言,定要嚴懲罪人。”
楊瓚挑眉,很是驚訝。
眼前這位當真是傳說中的“嚴嵩”,不是同名同姓?
頂著碩大的問號,楊瓚再次感嘆,自己為何不多讀些歷史。
無論如何,嚴嵩願意幫忙總是好事。哪怕另有圖謀,也不是現下需要憂心的問題。
“既如此,便將此事託於兩位仁兄。”
“楊賢弟客氣。”
“下官不敢當!”
敲定上言之事,王忠轉身離開,背脊挺直,腳下生風。嚴嵩與楊瓚同路,一併前往翰林院。
途中,楊瓚發現嚴嵩極善談,話題多圍繞北疆邊患,邊軍糧餉,經濟民生,憂國憂民之心做不得半分假。
楊瓚愈發懷疑,此人當真是“嚴嵩”?
到了翰林院,楊瓚同嚴嵩告辭,沒急著前往值房,而是喚來一名書吏,詢問起謝丕和顧晣臣。
得知謝狀元入值弘文館,顧榜眼被劉學士請走,商議編撰孝宗實錄一事,當即大鬆一口氣,腳步頓時輕快不少。
少年天子對兵書的興趣愈發濃厚,謝丕和顧晣臣的日子愈發難過。
楊瓚打定主意,非萬不得已,堅決不同兩人照面。究其原因,實在是“良心”受到譴責,過意不去。
不久,京城果然流言四起。
事涉僧道和錦衣衛,御史給事中俱摩拳擦掌,蒐羅證據,欲狠狠參上一本。
王忠和嚴嵩的動作最快,聯合二十餘名同年同榜,多經方探查,手握實據,遂聯名上言,彈劾西番國師及多名番僧道士。
上言遞送內閣,同日聞於朝堂。
王忠性格爽直,亦不乏機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