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氣(第1/2 頁)
此日,蔡邕端坐於偏廳之內,面前擺好了筆墨,卻沒有提起筆來,若有所思。
常言說,人老了,陪伴的往往就剩下了回憶,蔡邕也不例外,他在回想他這一生走過的風雨歷程。
蔡邕他這一生也是波瀾起伏。
第一次是在漢恆帝時期,徵辟他出仕,蔡邕覺得當時宦官把持朝政太過昏暗,於是走到半路上裝病,又返回家中;
第二次當官是受為官清廉的橋玄舉薦,擔任掾屬,受到橋玄的厚待,後出任河平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著名的熹平石經就是在那個時期所作。
但畢竟因年輕,政治鬥爭的經驗不足,錯誤的估計了漢靈帝所展示出來中興的表現。當時漢靈帝因為天災頻繁,心中不安,找到蔡邕讓他針對朝政暢所欲言無需顧忌,結果蔡邕信以為真,結結實實寫了針對時弊的文章呈上,結果被中常侍曹節所怨恨,誣告蔡邕,導致蔡邕被流放到朔方,也就是幷州北部臨近鮮卑一帶的苦寒之地……
幸好後來遇到漢靈帝大赦天下,蔡邕才得以赦免,隨後蔡邕流浪江湖,在多處地方均有居住過,在江南吳地居住了很長時間後才再次被朝廷徵召,重新回到了洛陽城……
因自己年輕時秉直性格吃過不少的虧,但是這顆赤誠之心,雖是歷經風雨,卻一直未曾改變,難道到了臨老,卻要改了麼?
蔡邕笑了一笑,拿起墨塊,細細研磨起來,隨後提起筆,運筆如飛寫下了一行字。
斐潛跟著蔡府管家來的時候,剛巧就看見這一幕。
見斐潛到了,蔡邕放下筆,示意斐潛坐下。
蔡邕看著眼前的這個弟子,雖說相處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卻感覺為人親和,待人溫雅有度,這和他自己的脾氣很合拍,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起年輕的自己來,做的還要更好一些,認識道理又懂得變通,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當然如果在文學方面的學問上能再精進一些就更佳了。
蔡邕待斐潛坐下,問道:“左傳可通誦否?”
斐潛要起身回答,被蔡邕所制止,便說道:“已可通誦。”——通讀朗誦是學習一本書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讀標準只是對書中文字可以懂得其意即可,因此蔡邕這個要求真心不算高。
蔡邕點點頭,說道:“夫左傳,一可觀史識今,二則包羅永珍,三有處世之道,汝誦讀之餘需仔細體會。”
斐潛點頭稱是。
蔡邕接著說道:“汝前幾日言及重耳之事,雖所言不差,但老夫已是垂垂,實不想再受野人之土,沃盥之水爾!”
斐潛聞言不由得臉色一變,蔡邕蔡老頭子的意思是不想走了?
蔡邕說的“野人之土,沃盥之水”是重耳在逃亡過程中發生的兩件事情,一件是當時重耳逃到了衛國的五鹿地區,沒找到食物,於是便向在荒地裡開墾的農夫求取食物,結果農夫沒有拿食物給他而是從地上撿起一塊泥土,說:“要食物沒有,若是你要吃便吃這個吧……”
第二件事情是重耳逃到秦國的時候,秦穆公把五個女子送給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兒懷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懷嬴捧著盛水的器具讓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很隨意的揮手讓懷嬴走開
。
結果秦穆公的女兒懷贏生氣了,說:“秦國和晉國是同等的大國,既如此,你把我當成下人了麼?為什麼做這種輕率動作,是不是瞧不起我?”寄人籬下的重耳於是害怕了,便脫去衣服把自己關起來向秦穆公表示謝罪。
蔡邕年輕的時候因為直言時弊得罪過宦官曹節,被曹節設計陷害,從一個朝廷高官變成一個階下囚,導致流亡在外長達十二年的時間。這十二年間蔡邕雖然說沒有什麼性命之憂,但是也算是飽經苦難,確確實實嘗夠了人間冷暖,這種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