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後會有期(第1/2 頁)
李儒表現的很輕鬆,一副心有成竹的樣子。
董卓卻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理解李儒為何如此說,看樣子似乎袁紹出走還是好事?
李儒解釋道:“此非袁紹不願爾,乃袁家不和而已,明公可遣人再問袁隗,大事可成
。袁紹懸節而無印,可見眷戀官位,許些好處,自然不足為慮。”
古代官員節、綬合一,節是代表官員的身份以及出行時彰顯特權的標識,印綬則是釋出命令列文所用,而袁紹只將自己的節杖懸掛於城門之上,卻沒有留下印綬,說明袁紹內心對官職還是非常捨不得的,既然如此,那麼袁紹懸節辭官出城就只能是一種展示態度的方式而已。
袁紹想展示什麼態度?
想想之前袁紹的話語,自然是反對董卓廢帝的態度。
李儒結合這些情況,一下就由此推論出袁家袁隗實際上對廢帝沒什麼太大的意見,袁家沒有意見了自然廢帝這個事情就算板上釘釘了。
因為如果袁隗反對廢帝,那麼袁紹和袁隗的意見統一,就可以父子一起展開反對董卓的行動,何必讓袁紹出逃並且還失去了對西園八校尉中軍的控制權?
正是因對袁紹的這種表現出來的只掛了節卻留著印綬,辭官又辭不乾淨的矛盾行為,才說明了袁隗同意或者說是默許廢帝的,而袁紹意見和袁隗相左,所以既不容於袁家,也不容於董卓的袁紹,唯一途徑便只有出逃……
李儒看著還是不是很明白的董卓,便進一步解釋道:“儒嘗聞袁紹雖長,但為庶出,不容於袁隗。”
董卓“哦”的一聲,我還以為袁紹是長子,說得上話,早知道喚袁術來,省得這麼多麻煩。
李儒笑道:“袁家不和,乃是好事,明公可分而誘之。”
董卓點點頭,說道:“就依文優。”
***************
袁紹辭官出走的訊息,就像一陣風一樣刮遍了洛陽。
袁家畢竟是清流士族的領軍人物,一舉一動都引人注意,這麼戲劇化的事情發生在袁家,怎麼能讓洛陽城裡的上至士族下至百姓不八怪一下?
這個訊息自然也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
曹操先是一愣,然後便一下子便蹦了起來,衝到家中馬廄處,牽出馬,便徑直打馬出了東門。
洛陽城外,人流如梭,可曹操卻只見一路蕭瑟秋風,落葉殘紅,黃沙漫漫,放眼望去卻再無熟悉的身影。
曹操心中明知袁紹早已走遠,但仍存些許希望,待到策馬衝出三五里路後,方才怏怏的收了馬速,沿著道路,心思複雜的緩緩前行。
袁紹、袁本初,你竟然就這樣走了?!
你這是為何如此?
難道洛陽之大,已經容不下你了麼?
嫡庶之爭自古以來,凡是世家就沒少過,曹操幸好免於這種紛爭,對於袁家二子面和心不和的情況,他也知之頗深,但是沒想到這個嫡庶的矛盾會惡化到導致袁紹離家出走的地步。
原來曹操自從上次大將軍何進宮門事變後,以為袁紹向袁家妥協了,委曲求全貪戀官位,就故意拉遠了和袁紹的關係,有幾次見到袁紹便遠遠的繞開,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否則袁紹大可不必辭官出逃,所以此時心情有些複雜難言
。
曹操信馬游韁,沿著道路,不知不覺走到了城東一片小樹林前,忽然只覺得面前這一片樹林有些熟悉的印象,便翻身下馬,牽著馬,慢慢走近小樹林。
小樹林並不大,曹操往內走了約二三十步,便到了小樹林中間的一塊方圓一丈見方的空地,猛然看見空地中央已經掩藏於雜草的一塊大黑石,不禁神情有些恍惚——
樹影斑駁,陽光稀稀落落的散落,風吹動樹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