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羅天闕鹽寶一抄(第2/2 頁)
無論是換成開元通寶還是換成絹帛,都太過引人注意……一合鹽有多少?雙手合攏一捧而已,所以叫“一合”。
可就是這麼一捧鹽,卻能換3200枚開元通寶,而這種銅錢每10文重一兩,唐代一斤是660克左右,一斤十六兩。
也就是說一兩=41.25克,一枚1文錢的開元通寶重4.125克左右,3200枚就是6.6公斤重!
他們肯定不可能只帶一捧鹽出去買東西吧?
提一麻袋鹽去跟人換成錢,估計能拖回來好幾車銅錢,換成絹帛體積更大!
而且,白玉琦覺得扛一卷絲綢或者麻布去買東西太不靠譜了。
看中了什麼東西,就豪邁的呲啦一聲,撕下一根兩根手指寬的布條來付賬。
聽上去很奇葩?可在古代還真就是這麼幹的!
現代人還別覺得好好的絲綢或者麻布撕碎了太浪費,不然你以為煮鹽布的布條是哪裡來的?
所以為了既不引起大唐官府和民間勢力的注意,又能方便的直接使用鹽來付賬。
白玉琦琢磨著是不是把提煉出來的這些鹽,弄成標準統一的小份,也就是“鹽幣”。
可能是因為具有了資料化的屬性,高達15點的感知除了讓白玉琦擁有了五米的第六感直覺警戒範圍。
還讓他能夠輕易的分辨物品的輕重長短等各種度量衡,所以就蹲在那琢磨怎麼才能把鹽分成定量的標準小塊。
系統投影:【建議啟用法術:[塑型術]】
“咦?”
白玉琦好奇的啟用了[塑型術]後。
先用[分解術]將熬製出來的大塊鹽晶,分成了大小不同的小塊,再用[塑型術]將其塑造成後世鋼鏰模樣的“鹽幣”。
唐代的度量衡其實很精細,例如:
一斗為十升,每升1.5公斤;
一升為十合,每合150克;
一合為十勺,每勺15克;
一勺為十抄,每抄1.5克;
一抄為十作,每作0.15克;
一作為十厘,每厘0.015克;
最小的“厘”才一粒大米那麼重,而一合鹽(130g)價值3200枚開元通寶。
白玉琦乾脆就把一合鹽分成了1.3克的100份。
塑形成了正面寫著“大羅天闕”,反面寫著“鹽寶一抄”的晶瑩硬幣。
一克鹽有多大體積?
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鋼製一角錢硬幣大小。
所以1.3克鹽,被塑形成中間開方孔的銅錢模樣後,就跟開元通寶銅錢大小相仿。
而且因為鹽結晶,晶瑩剔透的跟水晶一樣,所以這枚“大羅天闕.鹽寶一抄”的鹽幣,看上去分外精美。
但即便是將一合鹽分成了100份,這一枚純淨鹽做的鹽幣價值也同樣太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