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頁(第1/2 頁)
北大營新任統領是原來譚鴻飛的副手參將之一,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立刻低聲道:&ldo;沈將軍暫請迴避,我見他一見。&rdo;
那天方欽在北大營逗留了足有小一個時辰,沒人知道他都說了些什麼,直到天黑才默不作聲地乘著他的小轎走了。
七月底,隆安皇帝的萬壽節在即。
自從李豐登基以後,生日就沒怎麼大辦過,宮中太后早逝,先帝死後,他也沒有像樣的長輩給張羅,一直摳摳索索的活到這麼大。
不過這一年萬壽節,李豐終於有了點動靜。
戰時坍塌的起鳶樓舊址重建,李豐認為&ldo;摘星臺&rdo;的模樣不祥,&ldo;雲夢大觀&rdo;奢靡太過有傷天和,於是下令改制,將&ldo;起鳶樓&rdo;改建成&ldo;祈明壇&rdo;,廢除原來紙醉金迷的吃喝玩樂功能,變成了一座正經八百的祭天祈福壇,把欽天監也搬了過來。
隆安皇帝不知是自己吃飽了撐的還是被有心人攛掇的,決定上新落成的祈明壇祭天祭祖,下罪己詔來慶祝生辰。
……要說起來,李豐手下一幫貪官佞臣,專門啃他的社稷咬他的江山,自己苦命的小白菜一樣沒人疼沒人愛,過個生日連碗麵都沒人給下,還要當著天下痛陳自己執政過錯。
這麼苦悶,朝中除了一群白鬍子酸腐,背地裡愣是沒人說他一聲好,實在是一樁人間慘劇。
天子出宮,百官自然隨行,御林軍一路開道,浩浩蕩蕩地往祈明壇而去,欽天監華服正裝相候,大鐘滿城轟鳴。
祈明壇上有八百石階通頂,中間一條窄道為&ldo;御道&rdo;,只供天子行,兩側是隨王伴駕的&ldo;王道&rdo;,只通四百階,到祭壇半途而止。
隆安皇帝自御道拾足而上,文武百官階下相送,一文一武兩重臣於左右王道伴駕至四百層高處,拜送皇帝登頂。可是此時顧昀和雁王都不在京城,伴駕之人只好由軍機處的江充和恰好在京的西南提督沈易暫代。
李豐素日奔忙,疏於騎射,一身壓人的天子正裝穿在身上,爬那三千階實在有點費勁,走著走著,他就出起神來,想起自己年輕時候的事。
那正是顧昀少時第一次隨著老侯爺的舊部南下剿匪,德勝歸來,李豐以太子身份跟在先帝旁邊,迎接大軍班師回朝。
李豐記得那少年將軍去時意氣風發,臉上多少帶著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稚氣,一番戰場歸來,整個人卻彷彿長大了十歲,眉目未曾經過歲月磨礪,因為看不清而顯得有些迷離的眼神卻開始沉斂下來,像一把真正的割風刃,隱約現出凜然之氣。他下馬歸來,隨眾將官一起山呼萬歲,身上的甲冑在日光下泛著魚鱗一般幽幽的波光,鮮少能離京出宮的李豐陪在先帝身邊,帶著些許艷羨地看著身著甲冑的顧昀,趁著當年的主帥與先帝一問一答,顧昀突然抬起頭,衝著未及弱冠的太子擠了擠眼,相視一笑。
如今,李豐身在祈明壇上,想起舊事,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點笑容,他回過神來,回頭看了一眼,只見那石階下跪著黑壓壓的一大群人,放眼一望全是後腦勺,王道伴駕的兩位也規規矩矩,誰也不敢抬頭冒犯天顏……
世上大概再也沒有一個沖他擠眉弄眼的年輕人了,李豐心裡陡然生出一股孤家寡人的落寞。
欽天監已經準備好祭天一幹事宜,正清了清嗓子要開口,突然,祈明壇下傳來一陣騷動。
李豐要發罪己詔,還要沽一個勤政愛民的名頭,這天京城沒有完全戒嚴,只用御林軍隔開道路兩側百姓,路邊人頭攢動,看熱鬧的人頗多,這麼一鬧就出了事。
只見一小撮行動如風的蒙面人突然從看熱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