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無長兄_25(第1/3 頁)
</dt>
崔琳並不是崔浩唯一的孫子,崔浩有五個嫡子,庶子更是不計其數。崔琳是他嫡次子的幼子,因從小聰穎,所以頗得崔浩的寵愛。
但他和很多北方高門的子弟一樣,並未出仕。據說是因為寇天師曾給他批過命,他若入了朝堂,崔家滿門上下必遭浩劫,所以篤信天師的崔浩雖然惋惜,也只能含恨看著自家第三代中最傑出的子弟每日閒散度日。
崔琳能說會道,交友甚廣,再加上他是不能出仕的,各方勢力和他交往起來也少了一份顧忌,漸漸崔琳就成了崔家的說客和“代言人”,經常出入權貴之地。這次他來找花木蘭,也是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替崔家再添一門助力。
崔琳此番被劫走,是因為魏帝拓跋燾決意打壓佛門而引起的事端。
崔琳的祖父崔浩是大魏漢臣的領頭人,也是北方士族高門中最德高望重之人,歷經三朝,有兩位太子是因為他的意見而被立的儲君。
拓跋燾的父親原本屬意的是拓跋燾的弟弟,當年正是崔浩以“立長”的道理據理力爭,才讓拓跋燾當上了儲君,而後他十五歲登基,崔浩也是一直忠心耿耿的輔政著這位皇帝到現在。
鮮卑貴族和北方漢人的高門之間一直有摩擦,因為拓跋燾敬重崔浩,便時時在其中起著協調的作用。但最近幾年崔浩頻頻的提出“抑佛”的政策,直接點燃了胡人貴族們胸中的那腔怒火。
鮮卑貴族和大半的異族胡人都是信佛的,鮮卑人篤信佛教由來已久,若不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個寇謙之“寇天師”引得拓跋燾信了道教,甚至把國號改成了“太平真君”這種名稱,怕是大魏上至國君,下至百姓,都要信仰佛教了。
越是動亂的年代,佛教就越吃香。
起因是崔浩曾建議魏帝下旨命五十歲以下的僧侶還俗。
崔浩做此提議,除了因為他信的是道教以外,更的原因是因為大魏連連征戰,有許多不願意服兵役的男丁都皈依了佛門。
他們以全家之力供養佛寺,不用納稅,不用服兵役徭役,年紀輕輕就在佛寺中安閒度日,佛寺外卻有大量耕田無人可種,只能任其荒廢。
到了打仗的時候,這些適齡的男子無法被徵召,就只好起用已經年老或年幼的男丁去征戰,造成了很大的民怨。
拓跋燾聽取了崔浩的建議,下旨各地寺廟的五十歲以下的僧侶還俗,以充兵役和徭役。這一旨意自然是引起了不少僧侶的反彈,有的逃到願意庇護自己的信徒人家繼續當他的和尚,有的就逃亡山野間的野寺荒廟躲避還俗。
許多鮮卑貴族為了藏起這些僧人,情願把自家的私莊拿出來贍養他們。
為了能更快的推行“退僧還俗”的政策,拓跋燾“請”了大魏佛門的三位高僧緊摩羅、釋源迦和曇緣為質,逼迫各寺僧侶立即還俗。
緊摩羅後來在宮中“坐化”了。
曇緣和釋源迦如今還被困在宮中。
這群盧水胡人,也不知道是受人僱傭還是因為信仰的緣故,從京都平城一路跟蹤崔琳到了此地,終於在崔琳離開遊府外出訪友的時候將他劫走。
拓跋燾關了三位高僧,盧水胡就劫了勸拓跋燾滅佛的崔浩之孫,用來交換釋源迦和曇緣兩位僧人。
信仰佛教之人對崔家簡直是深惡痛絕,這崔琳落在他們手裡,無論拓跋燾願不願意換人,想來都是要吃一番大苦頭的了。
這一切,都是如今來花家求助的遊縣令所言。
前幾天,賀穆蘭在兩個遊俠那裡得到了訊息後,就讓自家的小弟和同鄉幾個漢子押著兩個賊人去虞城縣衙了。
託那些羽林郎給鄉人們寫信的福,現在也有不少營郭鄉的鄉人和花小弟走動的勤快起來。有些人對花家這位女英雄是好奇的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