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金州府分田(第1/2 頁)
這個渤海島尖,就是後世的大連。在遼國時期,歸屬遼陽府管轄。
而在唐朝時期,又被叫做三山浦,青泥浦。
潘小安則把這一片土地,稱為金州府。瓦房店,普蘭店,莊河,旅順,則被潘小安改為縣。
遼人在此統治時間長久。他們對宋人施行的嚴苛政策,大大限制了宋人的人口數量。
瓦房店,普蘭店與莊河,三地人口數量也不過十餘萬。
而這三地在冊的耕地,水田,旱地,水澆地就有八十餘萬畝。
如果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每人可以得到八畝田地。
潘小安想,與其粗放耕種,不如精耕細作。
若是種十畝地,還沒有一畝地產量高,那樣辛苦就太不值得。
潘小安他們經過商議,就是每口人分三畝土地。
這其中旱地兩畝,水地(水田和水澆地)一畝。
他們採用的,還是東夷府的模式。
把土地平整好之後,按地塊標記。每家出一個代表,前來抓鬮。
百姓抽取的地塊,當場簽下文書。
至於地塊的好壞,全憑個人手氣。有不服從分配結果的人,就收回土地,不再分發。
這其實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分土地時,多數都以自己家,兄弟家,同族人,同姓人分在一起。
由此也可以看出,宋人血脈里根深蒂固的家族傳承。
這樣做的好處,總體上是利大於弊。
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同族人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一起勞作。
這樣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侵地邊事件的發生。
潘小安還命人,在田地進出口的位置,設定數面石碑:
百姓種糧,只為吃穿。勤勞節儉,傳承千年。
和善友愛,不發惡言。便宜莫貪,只種己田。
對於家庭赤貧者,官府給予種糧,農具與耕牛的幫助。
但這些幫助不是無償奉獻。這些幫助是有償提供。
潘小安想要培養百姓獨立自強的意識。
他要讓百姓知道,別人為他們付出,要收取費用。他們為別人付出,也要收取回報。
道德只是用來約束自己。好的經濟制度,才能讓每個百姓都收益。
百姓從來都是聰明的。他們能分的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對於收穫之後,百姓需要交還種糧,繳納糧食這件事,他們並沒有過多牴觸。
只要土地屬於自己,他們總能想到辦法,發家致富,衣食無憂。
張月如先後在瓦房店,普蘭店,莊河,開設了三家農資店。
這些農資店,專門向當地的百姓出售農資。
金州府大地,一場春種就此展開。
張月如帶著二嫚與王小穎,在田地裡巡視。她們隨時隨地的傳授播種經驗。
慢慢的,田地裡的女人多了起來。
這些種田的漢子也聰明。他們看張月如這些女人都能下田,便也叫上了自家的婆娘。
一家人守在一起種田,種著自己的田,這在古代絕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所以,田間地頭,不時有歡樂的笑聲傳出來。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躺在樹蔭下,只讓女人耕種的懶漢。
也有好吃懶做,分田之後,就把田地賣掉,拿著銀子出去吃喝玩樂的。
這是人性使然,無關其他。
潘小安在分田之後,就有了和當地百姓共情的基礎。
等到春種結束,潘小安便開始在這三地,進行移風易俗的活動。
先是街面上,不允許開設勾欄瓦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