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漢武帝親政(第3/3 頁)
越的處理,南越王見到莊助後,磕頭說道,“天子竟然為了我而興兵討伐閩越,我縱然身死也無法報答朝廷的大恩大德!”
為了表達對朝廷的恭順,南越王趙眜遂派太子嬰齊入京宿衛,並對莊助表示,“我的封國剛剛受到進犯,還請使臣先行一步,我這就收拾行裝,不久便親自前往京城朝見天子。”
然而,莊助離開南越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便紛紛上書勸諫道,“漢朝發兵遠征,殺閩越王鄒郢,也是想以此來震懾南越國。況且,當初先王曾說‘侍奉天子只求不失大禮便可’,千萬不能因為漢朝使者的甜言蜜語,便入京朝見天子,如果您真的去了,恐怕就不能返回了,這可是亡國的形勢啊!”
在大臣們的苦勸下,趙眜也不禁擔心起了自己的性命安危,只好以生病為由,放棄了入京朝見漢武帝。
由於此前淮南王劉安曾反對朝廷出兵閩越,在莊助返回京城時,漢武帝又命他向淮南王劉安說明了朝廷討伐閩越的用意,並讚許劉安上書勸諫的好意。淮南王劉安遂上書漢武帝謝罪,表示自己還沒有皇帝那樣的遠見。
不久,匈奴派遣使者前來請求和親交好,漢武帝召叢集臣討論。
大行王恢乃是燕地邊吏出身,非常熟悉匈奴的情況,他提議說,“漢朝雖然長期與匈奴和親,然而每次過不了幾年,匈奴便又背棄盟約。我認為,倒不如拒絕和親,發兵攻打匈奴。”
攻打閩越歸來後升任御史大夫的韓安國則說,“匈奴人經常遷徙,如果要出兵攻打,恐怕很難制服他們。如果朝廷派遣軍隊遠征千里與匈奴征戰,恐怕還沒趕到就已經人馬疲憊了,敵人卻可以以逸待勞,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認為應當與匈奴和親”。
漢武帝內心贊同王恢的意見,但當時參與討論的大臣,卻大多附和韓安國的和親建議,再加上近年來天下屢遭災荒,建元四年和建元五年連續兩年發生旱災,百姓生活困苦,而自己剛剛親政,對朝政的掌握還不夠牢固,此時勞師遠征確實不太合適,劉徹權衡一番後,最終還是採納了韓安國的意見,選擇了與匈奴恢復和親。
隨著匈奴和越人問題的解決,漢朝邊境短期內再無戰事,漢武帝劉徹這才有了閒暇時間,用以思考自己的治國方略。
早在即位之初,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便已經發現了國家存在的諸多問題,也曾試圖透過改革予以解決,最終卻因竇太后的反對而失敗。
在改革失敗之初,漢武帝尚且有些忿忿不平,以不問朝政、沉迷玩樂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可他畢竟不是一位昏庸之主,雖然由於竇太后的壓制,劉徹無法全面掌控朝政,但他並未放棄思考治國之策,而正是經過這些年的觀察和思考,讓漢武帝意識到,當初自己的改革確實太過草率了, 實際上自己的治國方略還有著諸多的不足。
漢武帝劉徹自即位以來,便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多年以來身邊倒也圍繞了一些有才人士。因此,當漢武帝發現自己的治國方略存在問題之後,便時常與這些人一起商討國事,試圖完善自己的治國方略。
然而,漢武帝當初選拔人才,更多是以這些賢良的文章為標準,如今與他們探討國事才發現,這些人固然多有才學,但卻無一人擁有治國之才,例如司馬相如更加擅長辭賦寫作,又如東方朔、枚皋雖然能夠提出一些理論,但論點大多沒有根據,想法太過天馬行空。除了最先提拔的莊助之外,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終軍等人之中,也只有東方朔偶爾能夠透過進諫,對朝政有所補益。
於是,當親政的漢武帝,因治國方略陷入迷茫之時,他不得不重新選拔人才,並改變選拔標準,以求篩選出真正的治國大才。
那麼這次,漢武帝能夠選拔出真正讓自己滿意的人才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