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呂后崩(第2/4 頁)
了極大傷亡。在譯籲宋死後,新任首領桀駿甚至率領越人對秦軍發動了反攻,直接導致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就連秦軍主帥屠睢也在越人的夜襲中被殺。
在越人的頑強抵抗之下,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由於進攻不利、主帥被殺,秦軍在付出近三十萬人的代價後,僅剩的十萬秦軍被迫退回兩廣北部邊界一帶。秦軍雖撤,但兩廣百姓經此一戰,人口也銳減一半左右,無力對秦軍展開追擊。
秦始皇得知前線戰敗後,認為秦軍戰敗非戰力不足,主要是因為補給線太長的緣故,遂調派軍民開鑿靈渠,並在靈渠建成後再次調集十萬軍隊,任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與北撤後的十萬軍隊秦軍合軍,對嶺南越人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由於越人第一次戰爭中損失極為慘重,面對秦軍再度發動的進攻,已經無力抵抗,秦軍最終攻克嶺南全境,於該地設定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攻佔嶺南後,為了鞏固對嶺南的統治,加強對越人的管理,秦始皇對該地區實行軍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任命任囂為南海尉,賜予其專斷之權,對嶺南地區實行軍事管制,並在嶺南西北方的交通孔道上建築城堡,駐紮重兵,以防越人北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此後起義規模迅速擴大,由於叛軍主力幾乎全部集中於黃河以南的楚地,嶺南地區與朝廷的聯絡被完全切斷。在秦律的約束下,嶺南秦軍在無法接到詔令的情況下,根本不敢擅離職守回援。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任囂病重。在秦朝已經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任囂將趙佗召到面前,告訴他“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可以立國”,並當即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職務。於是,趙佗封關、絕道,在北部築起三道防線,聚兵自守。
秦末中原大亂之際,桂林郡、象郡的一些越人部族亦紛紛獨立,不再接受南海郡的節制。從漢元年(前206年)開始,趙佗透過武力鎮壓的方式,重新將嶺南三郡納入統治。之後,在當地士民擁戴下,趙佗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統轄北至南嶺、西至夜郎、南至南海、東至閩越等大片區域,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西漢立國之後,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封吳芮為長沙王,除了將長沙郡封給吳芮外,劉邦甚至將趙佗佔據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也一併封給了吳芮,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為趙佗所有,此舉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完整,不願承認南越立國的事實;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牽制長沙王吳芮,但此舉也導致長沙與南越之間時有軍事摩擦。
直到漢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因自己年事已高,再加上迫於形勢不得不承認趙佗的南越國。為了避免自己百年之後雙方爆發更大規模的衝突,劉邦派大夫陸賈出使南越,決定賜封趙佗為南越王。
趙佗在陸賈的勸說下,接受了朝廷賜給他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於漢朝。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使得朝廷以較為和平的方式化解了南越危機。
不過,南越雖然表面上是漢朝的藩屬國,但實際上一直比較獨立,既不前往京城朝見,也不按時朝貢,甚至時常與西漢封國有邊境衝突。
高後四年(前184年),在有司衙門的建議下,呂后為了打擊南越的經濟,削弱南越的戰爭能力,下令“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與牝”,禁止南越從漢朝購買鐵器,所交易的馬、牛、羊也只給雄性不給雌性。
此舉直接導致南越與漢朝關係緊張,南越王趙佗一方面斥責呂后聽信讒言,同時認為這是長沙王想要倚靠漢朝來吞併南越。
於是,趙佗宣佈脫離漢朝,自立為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