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入朝(第1/2 頁)
何令也有些唏噓:“朱大人,其實在這之前,陛下試了很多次了,在大人在山東的時候,陛下曾經派人在江南多地宣揚蒸汽機的妙用,可是派出去十多波人,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麻煩,有三批人屍骨無存,還有兩批人現在還在牢獄之中。”
“陛下還在湖北河南等地,派了一些流民過去,訴說紅薯普及之後,地價將不保,可是最後還是一樣的結果。”
“朱大人,陛下想的要更多,聖旨好下,命令好下,可是能不能執行下去,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如今陛下不過是投石問路,還只是在鄉里縣裡宣揚而已,可是就連這樣的小地方,都有這樣的阻力,那就更加不用說郡城府城了,陛下讓奴才告訴大人,大明二百六十年,一切規制都已經成了,現在想要改,太難了。”
朱威點頭:“改革確實難,從古至今,大多數改革,都是落得個人死政滅的下場,所以改革之事,要慎之又慎。”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別的政治現象,那就是無論是何時何樣的改革,都是以自上而下的形式鋪開,即以統治階層,或是官僚來主導推進的。比如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新朝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再到唐朝的二王八司馬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改革,清朝洋務運動,無一例外,無是自上而下起。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
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官智未開”。
官智未開是相對於民智未開而被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民智未開固然影響政治體制改革,官智未開則同樣影響甚至更大。
畢竟,如果官智已開,如果官方有足夠的權威,強力政改,同樣可以推行不誤,民眾被動執行就是了,當改革侵害了民眾的暫時利益,他們沒有辦法反抗,想到透過陣痛可以換取將來的長遠幸福,也就接受了改革,改革就可以開創新局面。
因此,民智開不開,絕對不是影響政改的決定性因素,中國歷史上,多數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極少自下而上,下面的改革要是得不到上面的支援和推廣,基本上行而不遠,一旦支援推廣,就已經變成自上而下了。
官員有文化,資訊又較一般人靈通,視野更開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者,都是身處權力中心的要臣,改革便由他們來自上而下的推行。
但是如果官智未開,要想改革就比較麻煩了。首先改革幾乎無從提起,提起了,也因人家不解風情而無動於衷,畢竟權力在官方,而非民間,如果靠權力推動改革,只有依靠官方。
不過,相對民眾而言,官僚更清楚政治執行的狀況,政治改革對國家民族的重要作用,在傳統中國社會,讀書人才能當官,而讀書才有文化,官僚階層遠比平民階層有文化,官智高於民智當是普遍現象。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大多來自官僚階層,就是因為官僚能識文斷字,有文化,又有閒情逸致,才會成為文學創作的主力軍。
中國歷史上因為官智未開而阻礙改革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商鞅變法時,反商鞅的官宦階層的力量是很大的,最終商鞅也被車裂而亡。再看明朝的張居正改革,他所推行的改革其實使明朝回光反照了,但是以萬曆為首的利益大批統治者對張居正的改革視而不見,最終使改革的成果付之一炬;戊戌變法的時候,改革的步伐很謹慎,官老爺一點點利益都不讓,民眾莫之奈何;到了清末新政,社會危機已不同於從前,改革的目標大了很多,官老爺仍然一點點利都不想讓,但這個時候,民眾不再莫之奈何了,他們選擇了反抗,乾脆把你們手中的利益全部都搶過來。
所以,從歷史的某種意義上說,改革其實又是一種妥協,是不同利益集團間利益的互相讓步,在這當中,尤其需要官僚階層學會妥協讓步,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