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節(第1/3 頁)
工部的奏疏如紙片一般飛往北平,工部尚書,左侍郎和員外郎都有治水經驗,在奏疏中自請同夏元吉一起奔赴浙西。三個不能一起去,去一個也好。
在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上,永樂朝的多數官員尚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官場傾軋,政治鬥爭都可以暫時放到一邊,先解決大事才是根本。
人無完人。
不失大義,略有私心,人之常情。如此,皇帝才會放心安排工作。
要是人人都如篡權之前的王莽一般,走路都能用尺子量,皇帝才該睡不安穩。
工部尚書的奏疏快馬加鞭送到北平,朱棣的回覆也很快,維持原命。
簡單一句話,一事不煩二主,就是夏元吉了。
這下子,留京官員更摸不透天子到底是什麼心思。到底是看重夏元吉一個人,還是釋放給所有戶部官員的訊號?能不能給個提示,好讓大家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安排。
可惜朱棣不是一般人,想完全猜透他的心思,難度不下於徒步登上珠穆朗瑪峰。
留京官員猜不透天子的意圖,心中打鼓。關鍵人物,戶部尚書夏尚書卻打起包裹,帶著隨從奔赴浙西。比起同僚,夏元吉格外的平靜,平靜中甚至有些許期待。
大多數人沒察覺到夏元吉的變化,文淵閣七人則是例外。
作為朱棣的機要秘書,七人對天子的瞭解,多少優於他人。比起身在局中的六部官員,解縉和楊士奇等人更能站在另一個角度觀察這件事。
“天子會動戶部,卻不會處置夏元吉。”
調開夏元吉,令他去浙西治水,正代表天子對他的信任和迴護。
永樂帝會繼續重用夏元吉,此事毋庸置疑。會如何處置其他戶部官員,大概要看他們有沒有蹚山東的渾水,踩進去的腳,到底陷了多深。
各地的奏疏依舊按時由通政使司封存,經文淵閣,再送往北平。
快馬每日馳騁在官道上,沿途官驛日夜都要有人看守。遇上連夜趕路的急件,不能及時更換馬匹,驛丞到小吏全要獲罪。
北平的氣氛更加緊張。
天子要北征大漠,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千年未變。
從開平衛,興和所和全寧衛聚集起的大軍,吃飯是個不小的問題。餓著肚子的軍隊,再勇猛也沒法打仗。
還有武器,戰馬,袢襖,都要補充到位
順天府下轄州縣,饑荒剛有好轉,實在無力供應大軍就食。陳瑄和宣信的舟師還在路上,糧草只能從各衛庫倉中調撥。
距離近的寧夏和山西需要防備瓦剌,遼東還等著舟師的糧餉,唯一能擠出餘糧的,只有孟清和鎮守的大寧。
籌糧的差事攤派下來,孟清和一個頭兩個大。在廂房裡拉磨似的轉悠,也想不出解決辦法。
糧食,大寧有。
分派下的數量,當真是沒有。
三十萬石糧食,搬空大寧的庫倉,把部分田裡種下的耐寒作物全部收割,也只能勉強湊足三分之二。這還是大寧都司上下努力發展生產的結果。
坐到椅子上,孟十二郎皺著眉頭嘆息。
果然是人怕出名豬怕壯。
大寧城有儲糧的訊息,鐵定是趙王上報。說什麼以兄弟相待,兄弟就是這麼當的?虧自己沒信,不然心靈定然要受傷害。
朱高燧很是內疚,上門兩次,都是向孟清和道歉,他當真不是故意的。
“孤和父皇提起此事,只為表大寧上下屯田之功,哪知……這件事是孤不對。”
親王當面道歉,垂著腦袋,誠意十足。
即使腦袋上冒青煙,孟清和也必須咬牙表示,能接到如此光榮的任務,是他的榮幸,是大寧上下的榮幸。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