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節(第1/3 頁)
生員們混戰不休,滿地煙塵。
王教諭含淚凝望明倫二字,悵然不已。
如此情形,課還怎麼講,志還怎麼明,柱子還怎麼撞?
正悲憤不已,一方硯臺突然從戰團中飛出,攜雷霆萬鈞之勢,直擊王教諭面門。
砰的一聲,墨汁滿臉,正中目標。
堂中頓時一靜。
片刻之後,王教育口吐白沫玉山傾倒,生員們扔掉手中兇器,大聲痛哭,“教諭!”
王省未能撞柱,卻被一方硯臺擊倒,因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無心再走仕途,傷愈後歸鄉,以耕田教書為生,倒也為大明的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
閒暇時,王省習慣撰寫手記,其中一篇著墨最多,題為“改變餘人生的那一方硯臺”。
歷史上,王省本該以頭撞柱壯烈殉國,陰差陽錯之下,卻因一張寶鈔改變了命運。
作為事件的始作俑者,孟清和對此卻毫無所知,甚至連王省的名字都沒聽說過。
此刻,他已隨燕王的靖難大軍抵達濟南城下,戰爭的號角,即將再次吹響。
第八十一章 打不下的濟南一
建文二年五月庚辰,燕王率麾下二十萬大軍包圍濟南城。
李景隆身著鎧甲,手按寶劍,站在城頭之上。剛毅的面容,凜然不懼的氣勢,若非知道這位主帥的底細,又一路跟著他從德州跑到濟南,城內的守軍多會以為眼前這位定將誓死守衛城池,洗雪德州不戰而逃的恥辱。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苦澀的。
對李景隆而言,朱棣是個無比可怕的敵人,睡覺夢到都會嚇醒。
五十萬大軍沒了,六十萬大軍也敗了。
北平,鄭村壩,白溝河,想想都是眼淚。
和朱棣再打一場?李景隆真沒那個勇氣。手下十幾萬人都是敗軍,從河北跑出來,鬥志全無,勉強出戰不過是給燕軍送箭靶子。
不抵抗,再跑一次?
雖然李景隆是個軍事白痴,政治鬥爭經驗卻十分豐富。敏銳的直覺告訴他,有了德州的先例,再一箭不放丟掉濟南,僥倖逃得一命,等待他的也絕對不是什麼好下場。
隨著德州的一系列舉動,燕王慈愛的名聲已經傳開。相對的,作為朝廷大軍主帥,李景隆成為了朱棣追求個人榮譽的墊腳石。
燕王身上的光環越閃亮,李景隆揹負的罵名就越多,將帥印交給李景隆的建文帝也沒法獨善其身。
識人不清是客氣的,昏君兩個字已經不新鮮了。莫名其妙的捱罵,一向注重名聲的建文帝會輕易放過李景隆?明顯不可能。
看著城外的大軍,李景隆的神情愈發嚴峻。
南京的皇帝正盯著他,朝中看他不順眼的也不在少數,絕對不會放過任何拉他下馬的機會。更重要的,濟南城內的無數雙眼睛也緊隨他而動,人人都想知道,這個以表裡不一和長跑聞名的主帥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李景隆一咬牙,“出城,迎敵!”
這個命令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恐怕城外的朱棣都沒想到,李景隆會如此的“勇敢”。六十萬都打不過他手下二十萬,不過十餘萬殘兵敗將,膽敢硬撼二十萬燕軍?
腦袋沒問題吧?
城內,南軍將士被李景隆突然爆發的“悍勇”和“大無畏精神”弄懵了。
出城迎敵?開什麼玩笑!
糧食軍械都丟在了德州,到濟南這些時日,靠山東參政鐵鉉運來的糧草才不至於餓死三軍。
戰敗,對待遇的不滿,對主帥的怨氣糾集在一起,別說出城和燕軍衝殺,只是守城,很多南軍都是怨氣沖天。
不能怪他們沒有集體榮譽感,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