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御前軍事專題會議(第2/2 頁)
的現狀其實不算了解,若不是這一次親自率軍御駕親征,還看不到我們軍隊存在這麼多的問題。
請各位各抒己見,談一談該如何重建一支能夠對金作戰中取得勝利的軍隊?”
聽到趙桓這番話,李綱不由大喜。
他其實早就看出了大宋軍隊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多次向宋欽宗提議整治軍隊,改革相互掣肘的軍隊指揮模式,但沒有得到宋欽宗的回應。
在宋金戰爭之前,宋軍的兵權分別歸屬樞密院、三衙以及臨時派遣統兵的率臣。
樞密院負責發兵,可是手裡卻沒有兵,只掌握兵符,根據皇帝的命令來做出發兵的決定。
三衙統帥天下所有兵馬,但只有領兵權,卻沒有調兵權,他需要根據樞密院的調軍兵符和皇上的聖旨,然後把軍隊交給皇帝指派的總兵官。
而皇帝派遣的大臣,也就是率臣,是具體戰鬥的軍隊統領和指揮者,但是卻往往一個人說了不算。
因為皇帝擔心他們擁兵自重,趁機造反,所處對領軍出征的將領用各種手段進行監視和限制。
大宋初期,出征統帥連作戰的陣圖都是由皇帝親自繪製的,要求領兵將帥必須嚴格按照皇帝的陣圖來打仗。
同時皇帝還會派出主要由太監擔任的監軍以及若干副統帥等等來制約統帥的兵權。
所以,一支軍隊實際上有好幾個人指揮,導致軍隊指揮的嚴重混亂。
軍令不統一,往往直接結果就是貽誤戰機,甚至遭來滅頂之災。
大宋皇帝對武將天生的懼怕,所以出兵作戰也往往派文臣去領兵。這些文臣之乎者也那是口若懸河,但打仗很多人是外行。
當然不可否認,在北宋歷史上也有不少文臣領兵打仗取得了輝煌戰果的。比如宋仁宗時的韓琦,文彥博和范仲淹,都曾領兵出征取得勝利。
整個北宋對軍人的壓制和防範,使得軍人的地位極為低下,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武將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熱情。
當然在南宋由於亡國的壓力,宋高宗趙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重整軍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一套軍隊系統。
但是一旦局勢稍稍穩定,祖宗家法重新佔據宋高宗趙構的腦海,他走回頭路,重建樞密使、三衙、帥臣相互制約的那一套。
在與金人議和之後更是卸磨殺驢,冤殺了定海神針岳飛,剝奪了韓世忠,劉錡等名將的兵權,使得宋朝軍隊剛剛有起色的戰鬥力停滯不前,在後續的對金作戰中依舊處於下風。
而現在趙桓,首先要從軍事體制上進行改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