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節(第2/3 頁)
跨越大宇宙的思密達能夠做出來。
除了宦官,還有不少宮女。
不過據朱高燧所言,永樂帝一個沒收,全都退了回去。徐皇后沒太多表示,但第一家庭內部生活愈發和諧,天子走路時常帶風,早已落入眾人眼中。
群臣朝賀之後,宮中按例賜宴。朝臣在奉天殿沐浴天恩,有品級的命婦在坤寧宮受賞。
孟清和已給孟王氏請封,在他趕赴大寧之前,敕命應會送達。孟王氏被尊稱一聲太伯夫人,不過是早晚的事。
孟清和的出發日期定在二月中。沈瑄將先行一步,高陽郡王動身更早。開平衛又傳來韃子叩邊的訊息,但從衛所官軍遞送的奏疏分析,這次侵擾邊塞的韃子身份有些特殊,其中竟混雜有翁牛特部的牧民。
沒有確鑿證據,也沒查驗過泰寧衛的軍冊,開平衛指揮不敢斷言這幾名牧民是自發行為還是受到了部落首領的指示。
前者倒還罷了,若是後者,問題絕對不小。
好在目前只牽扯到了泰寧衛,朵顏衛和福餘衛沒有同韃靼聯合的跡象。但開平衛指揮使司上下仍不敢掉以輕心,加強了衛所警備力量,邊塞地堡也陸續增兵加固,同時密切關注草原動向,有任何風吹草動,遊擊將軍率領的騎兵隊伍將主動出擊,給犯境的韃子一個教訓。
邊軍的上奏經通政使司送入宮中,永樂帝當即決定,高陽郡王提前出發,趕在二月底前,領一萬步騎進駐開平。
朱高煦欣然領命,不欣然也不成,老爹面前,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必須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完成任務。
何況,留在南京未必是什麼好事。
他好歹隨父皇屢次征戰,親事也定了,眼瞅著要娶王妃,動不動就要被老爹拎起鞭子抽一頓,疼且不說,面子上也著實過不去。
有兄弟跟著捱打也一樣。
朱高煦想開了,近段時間,不只常到定遠侯家蹭飯,還經常到興寧伯家串門。
透過與孟清和接觸,朱高煦的視野同樣開闊了許多。他不會放棄同世子相爭,但卻不會一味的想要留在南京。
在父皇身邊固然有好處,領兵在外,又何嘗不會為自己積累資本?
朱高煦的改變令朱棣十分驚喜,屢次在朝堂上誇讚次子勇武果決,肖似於他。
武將聽了多是哈哈一笑,連聲道:昔日靖難,高陽郡王與三公子每每衝鋒在前,確有陛下幾分風采。
文臣的臉色卻變得凝重。世子雖入文華殿,每當朝會,鄰奉天殿聽證,又有詹事府輔佐,有了太子之實,終無太子之名。
聖旨未下,天子隨時都可以反悔。
天子對高陽郡王的喜愛不用多言,誇獎朱高燧的次數都比朱高熾多。
長此以往,太子究竟會是誰,當真不好說。
文臣們一邊頂著壓力,堅決反對皇帝重建錦衣衛北鎮撫司,一邊私下裡走動串聯,以解縉黃淮等人為首,議定於元月上表,請立皇太子。
“事不可成,也可試探,立嫡立長,天子若想棄長,我等也好應對。”
若朱高煦不是徐皇后所出,事情還不會如此麻煩。
難就難在,皇帝的三個兒子都是嫡子。世子佔了長子的名頭,又是洪武帝求封,卻不討老爹喜歡。雖有文人支援,戰功卻遠遜兩個弟弟。
北平保衛戰可圈可點,但解縉等人心中也十分清楚,這份功勞不能全算在朱高熾頭上。沒有徐皇后和道衍,北平是不是真能守住還是個未知數。
事已至此,滿朝文臣著實不願繼朱棣之後,皇位上再坐一個好武的皇帝。
洪武朝和今上的苦頭還沒吃夠嗎?
建文帝治下,才能實現文官們期望的“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