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齊廢王田建(第2/4 頁)
也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郡。
看到齊王建的表現,許多人感到非常失望,將齊國滅亡的原因全部歸咎於他。然而,齊王建的昏庸無能固然是一方面,但並非全部因素。其中,用人政策的問題不可忽視。
齊國原本實行尊賢用能的用人政策,這兩者本應緊密結合。田氏代齊後,成立了聞名天下的稷下學宮,旨在籠絡天下賢能之士,為統治階級服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稷下學宮發生了變化,成為了類似智囊團的“學術機構”。
在齊威王時期,齊國面臨內憂外患,他本人也可稱得上是賢君,因此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並注重從稷下學宮中選拔人才。但隨著危機的解除和齊國的日益強大,齊國的君主開始變得驕傲自大,不再聽取稷下學宮中人才的治國良策,也不再任用他們為官。
這樣一來,齊國雖然依然高舉“尊賢”的旗幟,但實際上朝堂上卻出現了人才凋零的局面。一個人有能力固然對治國有益,但如果失去了“賢”作為基礎,那麼這種“能”對國家的發展只會有害無益。後來田齊朝堂中田嬰、田文當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正如《史記·孟嘗君列傳》所記載: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
到了齊王建時期,齊國的朝堂已經沒有可用之才,宗室貴族牢牢掌控著朝政。此外,他還放任君王后專權,後來又將政權交給了後勝,完全疏遠了真正的人才在這種情況下,齊國的政治逐漸腐敗,國家實力也逐漸衰弱。而秦國則在商鞅變法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國家實力不斷增強。
最終,在秦軍的進攻下,齊國毫無抵抗之力,只能選擇投降。齊國的滅亡,不僅是因為齊王建的個人原因,更是因為齊國長期以來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誤,導致了國家的衰落。
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只有真正做到尊賢用能,選拔和任用有才幹、有品德的人才,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此外,領導者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不斷改進自己的決策和管理。同時,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的發生,為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歷史是一面鏡子,齊國的滅亡提醒我們要汲取教訓,不斷完善自己,以史為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
當初,齊王田建深知與秦軍抗衡,自己必敗無疑。然而,作為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國君主,他又怎能輕易放下架子,不戰而敗,成為秦國的俘虜、嬴政的臣民呢?於是,他也裝模作樣地指揮擺弄一番,企圖用手中的數十萬軍隊與秦國一較高下,至少也能討價還價一番。可惜事與願違,這數十萬軍隊如雞鴨一般,未等秦軍進攻,便一鬨而散,逃亡大半。田建氣餒至極,秦軍兵臨城下,他只好再次向宰相後勝請教對策。
後勝吃了秦國幾十年的回扣,自然也給不出什麼好主意。萬般無奈之下,田建唯有投降這一條路可走。
田建雖已投降,但老弟嬴政卻並未兌現封給他五百里地的承諾。城頭易幟後,秦軍第一件事便是依照嬴政的命令,將受賄最多的宰相後勝腰斬於市。後勝原以為自己數十年來諂媚秦國、為秦國效力,算是立了奇功,卻不想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是啊,像他這樣見利忘義的小人,對秦國、對嬴政又有何用處呢?
曾經親如手足的結拜老哥田建,如今卻被嬴政留了一條活命,流放於共城。嬴政是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枕戈待旦的嬴政,從心底裡看不起這位只知享樂的太平國王。
共城位於太行山的山坳之中,只有一條曲折蜿蜒的山間小道通向山頂的幾間小屋。這裡人煙稀少,滿目荒涼。夜間,狂風驟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