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節(第2/3 頁)
寧夏時日,為躲避朝廷耳目,少有外出走動,遑論同邊鎮文武結交。
如今,身在薊州的楊瓚,竟是他唯一能仰賴的“關係”,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父死之仇,終生不忘。
然而,如不能保全性命,何言報仇雪恨。
離開寧夏之前,閆璟避開王府護衛,借出入承運殿之機,潛入右廊書房。小心搜尋暗閣,果然找到幾封密信,有寧夏文武,亦有遠近宗室藩王。
時間緊迫,來不及仔細挑選,乾脆連同木盒抱在懷中。
將暗閣恢復原樣,小心檢視廊下,確定王府護衛剛剛經過,立即推開房門,急步跑回廂房。
半個時辰後,閆璟藉口出府會友,向典寶領取腰牌。
“城中會友?”
王府典寶皺眉,目光中帶著懷疑。
府內人心不穩,長史司屬官頻繁外出,藉口五花八門,真實目的為何,彼此心知肚明。唯有王府之主被矇在鼓裡。
不知該言可憐,還是自作自受。
閆璟雖得重用,卻無官身,勉強算是幕僚。長史都在謀求生路,一介書生,想離開王府另投他門,無可指摘。
典寶沒有阻攔,直接取來腰牌。聞閆璟要用馬車,猶豫片刻,也答應下來。
前路未卜,此人既能離府,必有靠山。與其卡著不放,與其交惡,不妨結個善緣。
典寶意外乾脆,閆璟出府的計劃,比預期更加順利。
接過腰牌,套好馬車,離開王府百米,即以半吊銅錢打發車伕,由家人揮鞭駕車,直奔城門。
手持王府腰牌,城門衛自不敢阻攔。
閆璟繃緊神經,抱緊木盒。為免懷疑,行李都未敢多帶。直到離開城門,奔出十餘里,仍不敢放鬆。催促家人策馬,揚鞭飛馳晉地。
路途之上,擔憂追兵趕至,不敢留宿客棧,只尋村屯農家,假言尋親,以銅錢換取衣食,借宿一夜。
翌日,天未明,又繼續趕路。
待到晉地,知曉安化王府護衛不敢輕入,方才放鬆些許。
換上儒衫,進入太原城,尋到一家中等客棧,沐浴用飯,總算睡了個好覺。
原本,閆璟可持盒中密信,直接投靠晉王。進入太原城,打的便是這個主意。
未料想,翻看信件時,竟翻出兩封晉王親筆。蓋有晉王私印,寫於弘治十八年,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朝廷不滿,對孝宗懷怨,對少年天子難服,隱有舉“賢能”取代之意。
這樣的信,落到世人眼中,唯四字可以形容:大逆不道。
哪怕送糧送羊,開私庫支援邊儲,也會被奪爵,貶為庶人,甚至終身囚困。
晉王府重要,不代表“晉王”一樣重要。
晉莊王長壽,兒孫著實不少。更活過兒子孫子,王位交給曾孫。
朱知烊是庶子襲封,長輩叔伯,堂兄堂弟,四個巴掌都數不過來。這些人貌似安於現狀,焉知不會盯著王府爵位,希望能取而代之。
看過盒中書信,閆璟十分清楚,投靠晉王的路,完全被堵死。
即便燒燬信件,對方也不會放心。
說句不好聽的,死人才最能保密。
閆璟只是三甲進士,生父獲罪戍北,朝中關係全無。本就是私逃寧夏,無聲無息死在晉地,誰又能知曉?縱然知曉,豈會冒著得罪晉王的風險,全力追查?
想了整夜,閆璟終於明白,擺在他的面前的,唯有一條路。
薊州,鎮虜營,楊瓚。
一笑泯恩仇?
盯著燭火,閆璟冷笑。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借其起身,當是先討還些利息。
隔日,閆璟早早起身,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