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敬翔(一)(第1/2 頁)
敬翔,字子振,他的籍貫是同州馮翊,乃唐朝神龍年間平陽王暉的後裔。敬翔的家族在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他的曾祖敬琬曾擔任過綏州刺史,祖父敬忻則在同州擔任過掾職,而父親敬袞更是集州刺史,一門三代皆為官,可謂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敬翔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對書籍有著無比的熱愛,尤其擅長寫作公文,文筆流暢,應用起來更是得心應手,彷彿天生就是為了文字而生。
然而,儘管才華橫溢,敬翔的仕途卻並非一帆風順。在乾符年間(公元874年至879年),他滿懷信心地參加了進士考試,希望能夠一舉高中,步入仕途。然而,命運似乎對他開了個玩笑,他並未能考中。這次失敗對敬翔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未因此氣餒,而是選擇繼續尋找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時光荏苒,轉眼間,黃巢之亂爆發,叛軍勢如破竹,攻佔了長安。在這場浩劫中,敬翔被迫向東逃出潼關,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這段經歷對敬翔來說無疑是艱難的,但他卻從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流亡的過程中,他聽說太祖正在鎮守大梁,心中便萌生了投靠之意。
恰在此時,敬翔遇到了一個名叫王發的觀察支使,此人恰好是他的同鄉。他鄉遇故知,敬翔自然倍感親切,便決定去投靠王發。王發念及舊情,以老朋友的身份熱情地接待了敬翔,然而,由於時局動盪,王發一時之間並未找到合適的機會推薦敬翔。敬翔在王發處等待了許久,處境日益困窘,但他並未因此放棄,而是開始為別人撰寫書信和名片,以此維持生計。
敬翔的文筆本就出眾,他撰寫的書信和名片中往往包含有警策的句子,這些作品很快便在軍中流傳開來。太祖朱溫雖然起初不識字,但他卻喜歡簡單直白的文字,認為這樣的文字才能真正傳達出資訊的核心。當他聽說敬翔的作品後,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王發說:“我聽說你家鄉有個有才的人,何不讓他一起來呢?”王發聞言,便將敬翔引薦給了太祖。
太祖與敬翔見面後,對他的應答和才華大為讚賞,認為他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於是,敬翔立即被補任為右職,經常跟隨軍隊出征。然而,敬翔並不喜歡武職,他更傾向於文職工作。太祖瞭解了他的想法後,便任命他為館驛巡官,專門負責掌管公文和奏章。這份工作對敬翔來說可謂是如魚得水,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在太祖與蔡州叛賊對抗的多年裡,敬翔始終陪伴在太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每當戰鬥在城門之外激烈進行時,敬翔總是能夠冷靜地分析形勢,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太祖對敬翔的才智和忠誠深感欣慰,他遺憾自己太晚才得到這樣的人才。因此,無論是軍事謀略還是政治事務,太祖都一律諮詢敬翔的意見,對他的信任與日俱增。
在蔡州叛賊被平定後,敬翔的功績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他被奏請授予太子中允的官職,並賜予緋色的官服。這是對他才華和努力的肯定,也是對他未來仕途的期許。隨後,敬翔跟隨太祖平定兗州、鄆州,改任檢校水部郎中。他的官職不斷升遷,地位也日益顯赫。
當太祖兼任淮南節度使時,他又任命敬翔為揚府左司馬,並賜予金紫色的官服。這時的敬翔已經不再是那個流離失所、困窘不堪的落魄文人,而是成為了朝廷重臣,享受著無上的榮耀和尊重。在乾寧年間(大約公元894年至898年),他又改任光祿少卿並繼續擔任原職,他的仕途似乎一帆風順,前途無量。
在天覆年間(公元901年至904年),他被授予檢校禮部尚書的官職,並遙領蘇州刺史。這份榮譽對他來說既是肯定也是鞭策,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後來,唐昭宗從岐下回到長安,登上延喜樓,召見敬翔和李振上樓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