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基業漸成(二)(第1/2 頁)
除此以外,張延禮這次徵召勇士編入赤水軍中,若有胡部中加入赤水軍者,也一律授其良田,將其編入農戶。
而目前最為危險的昌松、嘉麟二縣,張延禮並沒有安置農戶,而是讓陳義、郝忠的兩個千戶以及投靠的六穀部兩個千戶共同鎮守,讓他們防備六穀部的敵人。
這邊整編還沒完全結束,張延禮同時又安排人進行秋種事宜,一點都不敢耽擱。
三州之地都不算肥沃,加上目前大部分百姓不擅長耕種,小麥、粟米、青稞等畝產平均下來一畝一斛,種一收六七。
河西這邊,一年兩種,加上雜糧,估摸著一年能有200多萬斛的糧食,但是看天吃飯,有可能會更少。
對於稅收問題,張延禮與眾人商議後,也進行了改革。
農戶這邊,還是維持租庸調的模式,一畝地每年收稅4鬥,分別在兩季糧食收穫後收取。
他按十稅二考慮,但不能真的根據收穫記取,沒有那麼多稅吏,而是簡單一刀切。
但是情況變化很多,若是災年,也會適當減免,若出現災害,田畝損失四成以上免租,損失六成以上免調,損失七成以上,賦役全免。
當然制度定起來簡單公平,但是最難的是執行,張延禮現在不用太擔心,但以後肯定麻煩不少,只能以後慢慢改善。
除了田畝之租,還有調,每戶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當然河西之地,張延禮準備以棉布代替,甚至摺合成錢幣。
這部分非常複雜,張延禮讓令狐興晟思量清楚再執行。
最後就是庸,其實比起租調,勞役最為傷民,但張延禮不打算廢除,一來勞役能加強對各鄉里的掌控力和動員能力,二來,勞役只要得當,不可過遠,不奪農時,發動百姓開墾荒地,整頓水利等,其實對統治者和百姓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
這種租庸調製,其實在唐朝內部早就已經被兩稅法代替,但不能說它不好,兩稅制是原本的均田制被破壞後的選擇,更適用那個大環境。
目前,河西這邊,張延禮重新推行均田制,重新分配土地,自然可以繼續採用租庸調製。
農戶這邊繼續採用租庸調製的賦稅模式,遊牧民的軍戶就不太好處理了。
他們的本質是以軍役代替賦稅,所以賦稅不宜過高。
之前張延禮是想的新增牛羊的一成,但是這個執行起來相當困難。
後來,張延禮與眾人商量後,決定只收財產稅,為財產的一成。這樣可以減少收稅的負擔,不過張延禮也明確要求,若是牛羊,先收母牛母羊,第二頭則可以為公牛公羊。
當然,每年出征計程車卒,除了賞賜外,若是服役滿兩個月,可減免半成。
這個稅率要求不算低了,理論上將不出徵的將士收穫更多,但胡部最為重視勇士,輕視放牧的人。
而張延禮對出征的將士都有賞賜,對因戰受傷的胡部將士同樣一視同仁,如願轉為農戶,同樣授予三十畝加上二十畝共五十畝地。若是不願轉為農戶,則給予牛羊。所以實際執行中,出征的將士收穫會更多。
而張延禮之前定下規矩,不能讓任何一名為赤水軍征戰的將士,因傷殘或戰死,導致其自己和家人無所依。
這個在後世看來很平常的舉措,此刻卻極為罕見,極大增強了內部凝聚力。
其實張延禮也不知道這個政策能執行多久,但目前為止,只要他在,就會堅持下去,手下將士也不敢輕視。
目前赤水軍控制的三州,基本都在這個大體系內執行。
按照張延禮預估,農戶租調每年可得糧40萬斛,錢三萬多緡,軍戶財產稅可得羊十萬頭。
除此以外,還有商稅,初步估計每年可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