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章 星火已現(第1/5 頁)
第184章 星火已現
陳兵在北上之前,就提前約了與超品、周主任見面,時間依然放在了晚上,還是在英豪的小食堂小酌一下。
不過在中午,陳兵卻還提前有一個飯局,而請來的客人則是在中國經濟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三位人物,陳春先、王洪德和王永民。
陳春先,在歷史上,被稱為“中關村第一人”,正是他創立的“bJ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拉開中關村發展的序幕。
這個服務部,也被看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辦科研機構,也是民營科技企業的前身。
陳春先是四川人,生於1934年,父親曾在燈塔留學,回國後,擔任了大學教授。
不過陳春先成年之後,已經進入了五十年代,他的海外留學經歷則主要是留蘇。
留學歸來後,他就進入了中科院的物理所,從事研究工作,1978年,就被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教授級),是第一批經國家學位委員會審定為博士生導師。
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他本應該成為學術領域的專家,但1980年,他到燈塔的矽谷考察之後,就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科技創業。
矽谷之行對他的刺激很大,他回國後,在講述“訪燈塔報告”時宣佈:要親自創辦一家“矽谷公司”。
他定下一個“二不四自”原則:不要國家撥款、不佔國家編制,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這還是在1980年,他的想法太超前了,最終是略作妥協,創立了那個“技術服務部”,這也是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的開端。
過於超前的想法,必然要與保守的思想產生衝突,這個服務部的幾年經營過程中,可謂歷盡波折,最終解散。
1983年4月,陳春先的事蹟受到了高層的肯定,他又創立“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繼續創業之路。
不過,陳先春的創業,更多的是依靠使命感和熱情,在具體經營上,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先後創辦二十幾家公司,都紛紛以失敗告終。
陳春先的價值,不在於創業是否成功,而在於他是第一個勇於突破的人,是第一個吹響號角的人。
如果說陳春先是先行者,王洪德就是接棒,並真正樹立了榜樣的人。
王洪德同樣出身中科院,是計算所的,他1983年從中科院辭職,創立了京海,也是80年代中關村標杆企業“兩通兩海”之中,創立的最早的。
正是京海的成功創業,樹立起了真正的標杆,並吸引了一大群后來者的加入,才有中關村的真正興起。
與陳春先依靠熱情創業不同,王洪德的創業,就是有了足夠的多經驗和技術之後,才走上創業道路,並很快取得成功。
王洪德同樣是30年代生人,50年代在冰城電工畢業之後,就進入了計算所。
不過,王洪德只是專科畢業,在計算所裡面是學歷最低的,核心的技術研發工作,根本輪不上他插手,他就被委派,負責建設配套設施,計算機機房。
由此他也成為了這個相對偏門領域的專家,早在1979年的時候,他就帶領一群知青,憑藉給別的單位建機房,賺了幾十萬。
但那個時代,體制的束縛依然嚴重,忍無可忍之下,1983年他在眾多疑惑不解的目光中,從計算所毅然辭職。創立了京海。
歷史上,80年代初期,正是內地計算機開始普及的階段,配套的機房建設需求很大,京海公司就是依靠建機房這個業務,迅速的站穩了腳跟,並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到了1987年,京海的營業收入,就突破了1億人民幣,絕對是內地,最早實現了商業成功的民營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