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光刻機與人才(第1/3 頁)
當前,國家的人才都是幹部,有編制的,人才的流動極為困難。
但是很多研究所都是人浮於事,甚至是無所事事,沒有資金,沒有專案,看著挺悠閒,但是收入很少。
並且,內地的民營經濟還沒起來,至於週末工程師、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等現象,還沒有出現。
電力保證,這是經濟賬,上面領導算一算,就能算過來了,不涉及原則問題。
但是人才,給資本家的工廠幹活,這是原則問題。
這些問題確實讓領導為難,但是也沒辦法。
眾多的人才,分散的這裡一個,那裡一個。各搞各的,嚴重缺乏溝通和交流,導致步調也不一致,造成極大地浪費。
這些情況,林天河並沒有調查過,卻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林天河把晶圓廠開到內地來,如果沒辦法利用內地的人才,還不如開在港城了。
事實上,當前國內研製光刻機的就有華科院、1445電子所、青華大學、科學院109廠、機電部45所等很多機構院所。
光刻機從發展先後來劃分,可以分為接觸式、接近式、投影式、步進式和步進掃描式,再到後面的浸潤式和EUV光刻機。
所謂接觸式,是把掩膜板蓋在塗有光刻膠的矽片上,開啟光源完成曝光。
問題是,光刻膠容易汙染掩膜板,且掩膜板易損壞,所以良品率低,成本昂貴。
而接近式中,掩膜板不與矽片接觸,在光刻機中加入量測工具,使兩者儘量貼近。
但是光有衍射,造成投影邊緣模糊,精度下降,有較大的投影誤差。
1974年,美國pE推出投影式光刻機,把掩膜板上的圖形,經過三次反射,投射在矽片上,可以消除誤差,達到理想解析度。把良率從接觸式的10%提高到70%。
Apple II使用的6502晶片,只要25美金,就是這種光刻機運用的結果。但是這種方式,解析度無法再提高。
GcA公司抓住了機會,1978年推出了dSw4800。光刻機邁進了步進投影式。
原理是把掩膜板上的圖形,縮小到原來的1\/4或1\/5,再投射到矽片上,提高了曝光強度和解析度上限,當光刻機精度進入微米級。
此時,工件臺的定位精度和運動速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也讓光刻機進入了多工廠合作模式。
dSw4800這臺光刻機,售價只要50萬美金,而一臺Ibm大型電腦,差不多也是這個價。這也說明,在林天河當下,光刻機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高科技產品。
國內的光刻機,其實也不差,說到底,當前的光刻機還不是後世ASmL那種,由幾十萬個零部件組成的龐大系統。
在1966年時,109廠與上海光學儀器廠協作研製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到了77年,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仍然是一臺接觸式光刻機。
78年,在GK-3型的基礎上研發了GK-4,還是接觸式的。
1980年,青華大學研製的分散式投影光刻機獲得成功,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主流水平,Intel的8086製程就是3微米。
但是這遠稱不上先進,國外已經可以做到1微米,只是晶圓廠更新裝置沒那麼快。
而接下來的1981年,華科院又研製了JK-1型半自動接近式光刻機,這不是倒回去了嗎?
1982年,科學院109廠研製了KhA-75-1,《儀表工業》評價這是一款接近、接觸式半自動光刻機!
終於,1985年中電科45所(機械部45所)研製出分步投影光刻機,後世評價稱達到dSw4800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