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墓穴秘事與不速之客(第1/4 頁)
在北宋那悠悠歲月裡,皇陵的選址與建造,宛如一場神秘而浩大的傳奇之旅,其間發生的種種奇事,更是為這段歷史蒙上了一層詭異莫測的面紗。
向平在昨夜深入皇陵中心區,覺得有奇怪異響在響動,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作祟?為了弄清事情真相,翌日白天,依舊進入皇陵探尋。
倘若白天沒有什麼進展。
決定依舊在晚上伎倆從施。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對洛陽那份眷戀之情,猶如心頭一抹化不開的濃墨。雖因群臣反對,遷都洛陽之願未遂,可那份執念卻始終深埋心底。
一日,趙匡胤自洛陽返回開封,途經鞏縣。此地北依邙山,那邙山巍峨綿延,似一道天然屏障,守護著這片土地;南靠嵩嶽,嵩嶽高聳入雲,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神秘。伊洛河如一條靈動的玉帶,潺潺流淌其間,將山水巧妙地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壯麗景緻。
再看這鞏縣的地勢,東南方群山起伏,山巒層層疊疊,地勢緩緩升高,彷彿大地在此處微微昂起了頭;西北方則地勢低垂,廣袤無垠且平坦開闊,恰似大地溫柔地舒展著身軀。
趙匡胤見此風水寶地,心中一動,當下便對隨行大臣說道:“朕死後,便葬於此地吧。”
這鞏縣能被選中,除了趙匡胤的個人情愫,實則還有諸多因由。
彼時北宋,陰陽堪輿術盛行,在葬制上對“五音姓利”之說深信不疑。北宋皇室姓趙,屬角音,與木行相應,木主東方,陽氣在東,依此說法,最佳的葬地當是東南仰高、西北低垂之態。而鞏縣的地理形勢,恰恰完美契合這一要求,宛如上天特意為趙宋皇室量身定製的安息之所,實乃絕佳的陰之宅寶地。
再者,北宋都城汴梁地處平原,地下水位頗高,建造大型陵墓實非易事。反觀鞏縣,黃土深厚肥沃,水位偏低,足以深挖墓穴,且附近盛產優質石料,無論是取材建陵,還是雕琢石像,都極為便利,無疑為建造皇陵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待太祖趙匡胤之後,每有皇帝駕崩,宮廷內外便陷入一片肅穆哀傷之中。與此同時,喪葬指揮與皇陵營建兩套組織機構便迅速成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皇陵建造事宜。
負責勘察陵園具體位置的,是以山陵按行使為首的一干人等,其中包括修奉山陵都護、修奉山陵都知、修奉山陵都監等,這些人多由宦官或者近衛親軍長官擔任。
他們會同司天監官員,依據陰陽堪輿之術,對選定的區域展開細緻入微的勘查與推算。
他們既要考量地勢的高低起伏、山水的方位走勢,又要觀測天象的變幻、推算地氣的盈虛,務必確保所選之地符合皇家陵寢那嚴苛的風水要求,以期福澤後世、保佑國運昌盛。
向平看完前面一個碑刻。
又轉到下一個碑刻面前。
天下能工巧匠齊聚一地。
皇帝駕崩的噩耗如同一記重錘,敲打著宮廷與天下人的心。而在鞏縣這片選定的土地上,一場浩大的工程即將拉開帷幕。
各地能工巧匠們聞召而來,他們懷揣著對皇家工程的敬畏,如潮水般匯聚於此。
這些工匠們各懷絕技,有的擅長土木工程,他們肩負著挖掘墓穴、修築墓道以及搭建陵寢主體架構的重任;有的精通石雕技藝,他們的使命便是將一塊塊粗糙的石料,雕琢成栩栩如生的石像生,或是打造出精緻華麗的墓門、欄杆等裝飾物件;還有擅長木工、漆工等各類手藝的,他們也都將在這場浩大工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當第一批工匠們抵達鞏縣,踏入那片將建皇陵的土地時,一種莫名的壓抑感便悄然籠罩在眾人心頭。天空似乎也變得陰沉了些,原本輕柔的微風,此刻吹過,卻帶著一絲寒意,彷彿在預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