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幫助張伯尋小偷(第1/4 頁)
經過莊周詳細的解答,夏薇豁然開朗,她決定不再排斥世間的任何事物,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過生活。
夏薇原本以為,修道之人不應該再去理會世間的凡俗之事,而應當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
不料莊周卻告知她,道存在於萬物之中,只要自己還排斥世間的任何一物,都等於是在排斥道,這樣是不可能修成大道的。
道永遠處在中間,不偏也不倚,無論是陰還是陽,也無論是無還是有,都不應當排斥,而當允許一切對立面存在,如此方算是處在道中。
有無相生,“有”與“無”互為陰陽,乃道一體之兩面。
沒有“無”,就不會生出“有”。沒有“有”,“無”將無法覺知到自身存在。“有”與“無”互惠互利,彼此相互依存,沒有誰對誰錯,孰好孰壞。
老子也說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帶來了便利,可真正發揮出作用的卻是“無”。無論是“無”還是“有”,都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人去排斥“無”或是排斥“有”時,就走向極端了,那就不是道了。道既不會排斥“無”,也不會排斥“有”,因為“無”和“有”都是道。
道就像自己的手,無論是手心還是手背,都屬於手的一部分,難不成自己還有所偏愛?
無論是手心受到傷害,還是手背受到傷害,最終受傷的還不是自己的手,兩者有區別嗎?
為什麼要區分彼此呢?萬物本來就是一體,又有什麼好區分的呢?
大道本來就是完美的,當人心一去區分彼此時,就再也感受不到道的完美了。
分別心就是使人偏離道的罪魁禍首,只要自己的心中還有分別,還認為萬物有別,無法把萬物視為同等的一,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感受到道的本自具足。
修道之人不應當排斥世間的任何一物,而當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過生活,如此方符合大道。
不排斥並不代表就可以放縱自己的慾望,不排斥走的是中道,而放縱自己的慾望是走極端路線,這不可能是道。
無論是完全無慾還是縱慾過度,都不符合道,因為兩者皆走向了極端。
修道之人無需做到完全無慾,只需要做到寡慾即可。
所謂寡慾,即老子所說的為腹不為目。只是滿足自己日常之慾望,不過分地去追逐物質享受。
…………
第二日一早,鄉公所。
元陽來到莊周面前,說道:“周兒啊,張伯家裡遭遇了小偷,你們去他家裡詢問一下,看看能不能查出小偷是誰。”
“好,我們現在就去。”莊周應道。
“怎麼會有小偷?”夏允大惑不解,“棲雲裡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盜竊案了,真是奇怪!”
“會不會是外面來的小偷?”季歡問。
莊周道:“我們先去張伯家問一問吧,在這裡猜也沒有用。”
“是。”夏允和季歡應了一聲,旋即便跟著莊周趕往張伯家了。
張伯是一個六十歲的老人,他的兒子和兒媳婦都到城裡做買賣去了,如今家裡只剩他以及他的一個孫兒。
莊周三人來到張伯家大門前,季歡敲響了家中大門。
“咚咚咚!”
“來了!”家裡頭傳來一老人的聲音。
沒多久,一個老人開啟了房門。
“張伯好!”莊周向老人行了個禮。
原來這個老人正是張伯。
“哎呀里正,你們終於來了,來來來,快請進!”張伯伸手邀請道。
莊周三人跟隨張伯來到廳堂,四人席地而坐,開始就小偷一事交談了起來。
莊周開口問道:“張伯,聽說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