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洪亮吉(第1/2 頁)
洪亮吉,字君直,自號江北,乃是江蘇陽湖(今之常州也)的一位才子。乾隆五十五年,他一舉奪魁,中了榜眼,那可是風光無限,直接被拉進了翰林院,當起了編修,後來又跑去貴州當了學政,可謂是仕途一片光明。
到了嘉慶元年,也就是1795年,咱們的洪大才子又風塵僕僕地回到了京城,這次可是直接進了上書房,當起了皇曾孫奕純的老師,那可是皇家的私人教師啊,地位不一般。
嘉慶三年,洪亮吉心血來潮,搞了個“徵邪教疏”的考核,讓翰林和詹事們一個個撓頭苦思。他呢,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把朝廷裡裡外外的毛病都翻了個底朝天,那叫一個直白,看得人心裡直髮怵,也因此惹來了不少人的白眼。
可巧不巧,這時候他弟弟去世了,洪亮吉心裡難受,乾脆就辭了官,回家鄉去了。
轉眼到了嘉慶四年,乾隆老爺子駕鶴西去,這時候朱珪跳出來說:“嘿,洪亮吉這傢伙不錯,讓他回來修《清高宗實錄》吧!”洪亮吉呢,雖然心裡頭覺得自己這榜眼出身,又當過學政,去修史書有點兒大材小用,但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可他這人心高氣傲,對這整天埋頭寫字的活兒實在提不起興趣,沒多久就耐不住性子了,心想:“我堂堂榜眼,怎能如此憋屈?”於是,找了個由頭,又打包袱回家鄉逍遙去了。這洪亮吉啊,還真是有個性,連辭職都能辭得這麼灑脫!
辭官可不是真的想走,他心裡頭的小九九啊,是想透過這一招“欲擒故縱”,讓皇帝老兒注意到他,說不定還能挽留一下,給他個更大的官噹噹。可惜啊,嘉慶帝可不是吃素的,早就對他那直言不諱的摺子心裡有數了,見他主動請辭,樂得順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涼快涼快。
洪亮吉呢,心裡那個憋屈啊,心想:“我這一肚子才華,怎能就這麼埋沒了?”於是,他回到家,也不閒著,把一腔熱血都化作了筆墨,揮毫潑墨寫下了一篇長篇大論——《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這奏疏啊,寫得那叫一個洋洋灑灑,把朝廷的種種問題都剖析得頭頭是道,就差沒直接說“皇帝,你該聽聽我的!”
可問題來了,這奏疏怎麼寫好了,怎麼送到皇帝面前呢?要知道,在京城這地界兒,可不是誰都能跟皇帝直接對話的。洪亮吉官職不高,又不是專門負責提意見的御史言官,想直接把奏疏遞給皇帝,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他琢磨來琢磨去,終於想出個主意:“嘿,我何不把這奏疏多抄幾份,送給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讓他們幫我遞上去呢?”於是,他精心謄寫了三份奏疏,裝得整整齊齊的,然後就像送快遞一樣,分別送到了三位大臣的府上。他心裡那個美啊,想著:“這下總該有人能幫我把這奏疏送到皇帝面前了吧?”至於能不能成,那就得看這奏疏夠不夠“驚豔”了!
洪亮吉那小子,辭了官還不消停,非得搞出點動靜來。他精心炮製了一份奏疏,打算透過“快遞”方式送到皇帝面前。這第一站,就選中了朱珪,那可是嘉慶帝的老師,上書房的總師傅,戶部尚書,愛惜人才出了名的。洪亮吉心想:“朱大佬這麼賞識我,這奏疏交給他,肯定能上達天聽!”結果呢,朱珪看了奏疏,眉頭一皺,心裡頭想:“這小子,還是太年輕,這話說得太直,我得保護他。”於是,奏疏就被朱珪“私藏”了,愣是沒給嘉慶帝看。
接下來,洪亮吉又盯上了左都御史劉權之,這可是他的翰林老同學,感情深得很。嘉慶帝對劉權之也是青睞有加,一親政就提拔他,還讓他和朱珪一起主持會試。洪亮吉心想:“老同學,這回你得幫我一把!”特意在奏疏上註明:“嘿,我還給朱珪也送了一份,你可別跟他說啊!”結果,劉權之看了奏疏,心裡頭那個糾結啊,最後還是決定:“算了,這鍋我不背,奏疏還是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