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議罪銀(第1/2 頁)
這“議罪銀”啊,那可真是個奇妙的玩意兒!它的徵收方式特別得很,不是上面派人來收,而是靠官員們“自覺”。官員們要是覺得自己哪兒做錯了,或者想“意思意思”,就自己掏腰包,少則數千兩,多則數十萬兩,往上一交,事兒就算過去了。
比如說那浙江巡撫李質穎,因為庇護了個貪官王燧,心裡有點兒過意不去,就自請罰銀十萬兩,算是給自己買個心安。還有那兩淮鹽政全德,收了商人的一點兒“小禮物”,也自覺不自覺地交了十九萬兩議罪銀,算是給自己洗個白。直隸總督劉峨呢,因為辦案不利,也趕緊自掏腰包,交了三萬兩議罪銀,算是給自己買個教訓。
這可把和珅樂壞了!他就像個收銀員一樣,坐在那兒等著官員們一個個來交錢。這“議罪銀”制度啊,簡直就是給晚年乾隆皇帝的錢包裡注入現金的“神器”!僅從現存的《密記檔》統計,短短13年裡,重大的議罪銀案件就有68件,平均每年5件,這破案頻率,都快趕上最頂級的神探了!罰的議罪銀啊,少則萬兩,通常都在三萬兩上下,最多的那次,竟然高達38萬4千兩!這數字,聽起來都讓人心驚膽戰。不過啊,對於乾隆皇帝來說,這可就是“天降橫財”,讓他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所以啊,這“議罪銀”制度啊,就像是個“賺錢機器”,讓乾隆皇帝的錢包越來越鼓,也讓和珅的腰包越來越滿。這操作,簡直讓人歎為觀止,不得不佩服和珅的“聰明才智”啊!
這議罪銀製度啊,那真是個“妙不可言”的玩意兒!它雖然半遮半掩的,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就是給皇帝老兒私底下加個小金庫的“妙計”。內務府這部門呢,也挺有意思的,就像是皇帝老兒的“私人銀行”,專門負責收那些“自覺”的官員們送來的銀子。
這政策一出啊,那些聰明的官員們一個個都跟開了竅似的,紛紛找理由往這“銀行”裡存錢。比如說那河南巡撫畢沅,找了個“未能迅速搜獲要犯”的藉口,二話不說,直接往“銀行”裡存了二萬兩。還有那陝甘總督勒爾謹,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為由,也往“銀行”裡砸了四萬兩。這些小罪重罰的小把戲,既讓皇帝老兒的腰包鼓了起來,又讓這些官員們顯得自己嚴於律己,給皇帝留下了個“好印象”。
不過啊,要說這其中最厲害的,還得數那河南巡撫何裕城!這哥們兒也是個人才,只因不小心將菸灰弄到了皇帝硃批的奏摺上,就自請罰銀三萬兩!這手筆,簡直比皇帝老兒還大氣!乾隆帝一看,這都不好意思收了,心想:這哥們兒是不是太客氣了?最後呢,就只要了一萬兩,算是給何裕城打了個折。
這議罪銀製度啊,簡直就是個“雙贏”的買賣!官員們花了點兒小錢,既買了平安,又得了皇帝的好感;皇帝老兒呢,也樂得收銀子,私底下的小金庫那是越來越滿。這操作,簡直讓人歎為觀止,不得不佩服這些官員們的“聰明才智”和乾隆帝的“寬容大度”啊!這議罪銀製度啊,可真是讓官員們又愛又恨!愛的是啥呢?當然是能花錢消災,買個平安嘛!恨的是啥呢?那就是這銀子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得從自己腰包裡掏啊!
清朝的俸祿啊,那可是出了名的低。地方督撫每年的俸銀啊,就在155-180兩之間晃悠,這點兒錢,也就夠買幾斤好茶葉喝喝的。雖然還有個養廉銀,是俸祿的100倍,聽起來挺誘人的,但真要一下子拿出幾十萬兩來交議罪銀,那可真是個大問題啊!
這些官員們的錢到底是從哪來的呢?嘿嘿,這可不是什麼秘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說白了,就是那四個字——“貪贓受賄”!這些官員們啊,平時沒少收下面的人好處,那下面的人呢?那就只能去刮老百姓的地皮了,所以說這議罪銀啊,說白了就是拿自己收來的黑錢來“贖罪”。你想啊,要是靠那點兒俸祿和養廉銀,這些官員們哪能過得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