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標準度量衡(第1/2 頁)
第十年的冬天,姬白乾了很多事。
他給村人們規定了紀年。
他把上次重生那年定為元年,把今年定為姬元10年。
這樣可以讓村裡負責記錄歷史的女官,記錄得更清晰、明確。
他還規定了24節氣,把一年分成12個月,以及365天。
為了儘量把節氣劃分的科學、正確,他讓族人在自己別墅門前的廣場上,面朝南斜立了一盤圓石磨,然後在磨盤正中央插了一根鐵棒,並填充上水泥砂漿把鐵棒固定住。
同時安排女官,每天快到中午時,記錄鐵棒影子的變化。
接近正午時,鐵棒影子會逐漸變短,過了正午,則會逐漸變長。
她們的任務,就是記錄每年同一日期正午時,影子最短的位置,並用鐵鑿在磨盤上打下刻度。
這就是日晷(gui)了,也是整個白村共用的超大號日曆、表。
在天晴的時候,不但能顯示時辰,還能顯示當天的月份、節氣。
經過幾年的觀察記錄和修正,就能掌握太陽的運動週期規律,一本對種田極具指導意義的歷法,就在姬元十年正式出臺。
有了這個,農人們春耕時就不用憑經驗,快到日子就可以下地春耕了。
姬元十年,度量衡也徹底規範。
在此之前村裡得重量單位,用的是姬白的隨身手斧,他的斧子就定義為一斤。
而長度則用的是姬白的步幅,以一步為單位。
這樣太不科學。
尤其是私田普遍種植後,丈量田地發放田契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度量衡不精確,還容易引起農人們的糾紛。
確定長度單位很簡單。
已知姬白身長1米8,他穿越之前做過體檢,當然清楚自己的身高。
躺在木板上,讓女官們兩頭做標記,直線連線成線段。
然後用圓規、矩尺,利用簡單幾何數學,把這節線段二等分接三等分再接三等分,就能得到10厘米長度。
十根如此長度的線段拼在一起,就是一米長。
然後燒一根整一米長的陶瓷棒,儲存在村長家地下室,作為標準尺,為村裡的匠人們平時校準自己的量具。
固定了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就簡單了。
委託木匠做一個10厘米見方的水密木盒,木盒盛滿水,去皮稱重就是一公斤。
這是由水的定義決定的。水的密度就是一克每立方厘米,簡單換算一下就知道。
然後利用天平,稱出等質量的鉛塊當標準砝碼,同樣存放在村長家地庫保管。
稍微難點的就是時間。
不過村民們日常用不到,在野外看看太陽知道個大概,在村裡可以看日晷,村頭的瞭望塔上,一座有口大鐘、一座有張獸皮鼓,晨鐘暮鼓準點報時。
需要精準計時的廚師,以及需要發明實驗的匠人們有沙漏。
姬白告訴匠人們用一根大約25厘米(24.8cm)的繩子,吊著個重物,由此製成一個簡易的單擺。
固定繩子一端讓重物自由擺動,來回擺動60次,恰好就是一分鐘。而每擺動一次,就是一秒。
運用此法就能標記出標準沙漏,進行些粗略的實驗完全足夠。
繩子長度是利用單擺公式求出來的
t=2π√(L\/g)
其中t是一秒。
π是圓周率,村長能背到小數點後7位。
g是地球重力常數9.8,也是村長告訴他們的。
解一個簡單的方程,就求出L,也就是擺繩的長度了。
當然,這方程只有村長,以及少量關門秘傳女官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