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修路(第1/2 頁)
從張滿倉起頭,到全村發動起來修路,也不過用了兩三天時間。
大家都很苦惱這條爛石頭路,只不過沒人帶頭,大家就覺得這事很難。一旦有人起頭,一點點開始做,想把路鋪好就是時間問題。
高低不平,又很滑。走路的時候,經常深一腳淺一腳,還時不時被別一下腳。
剛剛學走路的孩子,哪個不曾被這條路絆倒過幾次?
後世基建狂魔把路修到了天邊,幾百公里無人區都能修建高速公路。大城市的地鐵也是四通八達。各種機械可以把施工變得輕鬆。
但現在剛剛進入七十年代,沒有現代機械的幫助,能依靠的只有集體的力量和傳統技藝。上輩子,張英記得一直到八十年代,村裡才開始鋪一條水泥路,很窄,兩個人騎腳踏車都很難透過,必須有人讓行。
現在,張家岔村要把修路提前啦!
田裡的莊稼已經收完了,但是離整個縣城被冰封還有一兩個月。全村動員起來,要把這條路修好。
現在大家都談不上富裕,但是隨著作坊用工的增多,產品源源不斷走出去,大家的口袋都越來越鼓。
張良才也不是小氣的人,在村口架起一口大鍋,每天一頭羊往裡面煮。
只要來幹活的,每人一勺羊肉臊子,一缸羊湯。回家摻點麵糊糊,或者小米,就是一頓好飯。
村民們根據各自的技能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強壯的男子主要負責挖掘岩石和搬運重物;婦女則協助清理碎石、運輸材料;老人和孩子則提供後勤支援,如做飯、照看小孩等。
張家岔村屬於易守難攻的地形地貌。進出村的路口就是一個險要的關隘。
但是,戰亂已經過去,以往的關隘,反而成了妨礙出行的難題。
村民們用各種辦法,才把路從山體上擴出來一米。
張家岔村居住的這個山頭,是土山。因為長年乾旱少雨,泥土堅硬的跟岩石一樣。
鋪路的石頭,則需要從另一座石頭山上取。
除了使用現有的鋤頭、鐵鍬等農具外,村民們還製作了一些專門用於修路的工具,比如簡易的撬棍、滑輪裝置等,來提高工作效率。
村中有經驗的老一輩人已經抬不動石頭了,但是會把他們在過去積累下來的關於開山闢路的知識,包括如何安全爆破石頭、怎樣穩固路基等技巧傳授給年輕人。
這不是一條普通的路,它不僅僅是通往山外的道路,也是走向富裕的路。張滿倉的一錘子一鏨刀,開啟的不是張家岔村那條小路,而是全體村民的思路。
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工具,他們只能依靠鋤頭、鐵鍬以及繩索等簡單的農具。
整個村莊的人都行動了起來。孩子們也不閒著,他們幫忙傳遞工具或是照顧家中的小弟妹。每天天還未亮,村民們就已經開始了工作,直到夜幕降臨才回家休息。
張英還提了一個建議:修路,要考慮到未來幾十年的改變,爭取為子孫後代留一條可以走幾十年的路。
要寬,要平整。以前只能走牛車,現在走腳踏車,將來沒準就要走小汽車。
大家都被這美好的願景激勵的熱血沸騰。
採下來的石頭,要平整一些,更平整一些。
鋪設的道路,要緊實一些,更緊實一些。
雖然辛苦,但是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張家岔與外面的世界相連。
石板很重,一塊不起眼的小石板可能就有上百斤。但是沒人喊累。
他們或挑或抬,要把路修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道路逐漸成形,它不僅是一條通向山外的路,更是張家岔人心中的希望之路。每當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