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4(第1/2 頁)
農業上帶來了飛速的進步,直接提高了生產力。
所以從古至今,提高生產力才是真理啊。
自然,鍊鐵工坊的建造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楊秋之所以把張遼帶到這裡來,她就是想讓張遼知道,改變未來的不是世家大族,而是生產力進步。
“文遠,上古有燧人氏取火種,嫘祖養蠶,神農氏嘗百草,巢氏築屋,黃帝造車……我們的祖先教導了我們生存技巧,創造了我們華夏文明。
而我們漢人,又將冶鐵之術進一步發展,鋒利之兵刃,令周邊胡人聞風喪膽;鐵製農具之銳,助我輩耕耘田地,使糧食滿倉。
此乃技藝精進之必然結果,非偶然之幸!
如今,這工坊已經在原有的鍊鐵技術上進一步發展,不只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鍛造出更加鋒利的鐵器。”
“所以文遠你看到的鑄鐵技巧不一樣,因為這已經是不同的方法了,這種方法我稱為灌鋼法。
其產量較以往的高爐增加了幾倍,製作出來的鐵器也更加鋒利。”
“至於鐵匠,只要提高鐵匠待遇,讓他們家人有衣可穿,有糧可吃,有屋可住。
然後再讓他們的孩子可以讀書識字,給他們分田地,讓家族裡面的人衣食無憂,鐵匠的人數自然可以提高,因為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教導越來越多的鐵匠子弟。”
“文遠,隨我來這裡看看。”
說著,楊秋帶著張遼去了塢堡裡面一處寬闊的堂屋,那裡有一百多個孩子跪坐在地上,男孩女孩都有。
這些孩子面前放著書案,上面有毛筆,有紙張。
而前面有一個美麗的女子正在教導孩子們認字讀書。
這人正是當初從虎口寨解救的女子陶玉。
當時,楊秋把人救下之後就把人交給了鄧容,而鄧容也沒有勸說陶玉要怎麼振作,怎麼堅強。
只要堅持要求陶玉跟在她身邊半個月。
如果半個月之後依然不想活下去,那時不會再有人阻止她。
陶玉很是沉默,她幾乎不說話,不對外界有太多關注,但她信守承諾在鄧容身邊待了半個月。
後來,她找到了楊秋。
那時候楊秋已經和眾人商討了怎麼提高鐵匠待遇,這其中就包括請一個先生教導鐵匠孩子們讀書識字。
而陶玉毛遂自薦了自己,楊秋當即就同意了。
她沒有問陶玉為何做這個決定,也沒有問陶玉對楊家軍的想法。
楊秋只是覺得,在陶玉的眼神裡面,她看到了對生活的希望。
如今看來,陶玉在這裡生活得很平靜,她適合這樣的生活。
當然,教育這事兒是楊秋治下的重中之重。
她不只是在鐵匠這裡開展了鐵匠子女免費教育,她還要求軍中兵卒每天要識字三個。
不過,兵卒識字不能用軍法強制,而是帶鼓勵性。
只要每日完成三個字的任務,並在月底的考察中達到認字數量標準,那麼月底就可以根據考察結果提高軍餉待遇,以及布匹肉類之類的特殊獎勵。
當然,還必須提高積極性,讓人看到識字的好處。
所以楊秋設立了升職的激勵機制。
那些在識字方面表現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獲得升職的機會,從伍長晉升為什長,再從什長晉升為隊長。
只要他們表現出色,一切晉升的可能性都向他們敞開。
至於全民教育,那不可能,這屬於白日作夢,不說有沒有這個金錢實力。
就算有,但對於大部分農戶而言,種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強迫他們把孩子送去學堂裡面讀書識字,他們會罵你腦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