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1(第1/2 頁)
的事情,那就是這位女將軍究竟想要採用何種方法治理天下?
因為在他看來,這件事情至關重要。
楊秋自然不清楚趙雲所思所想,但這個問題似乎是想試探:他們的三觀是否相契合?
如果三觀不合,哪怕楊秋所推行的措施能讓百姓過得更好,估計趙雲也會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
畢竟三觀一致,大家才能相處得融洽舒適。
不過,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讓人驚訝,若是此問若由荀彧、蔡邕這類人問出,似乎更為順理成章。
畢竟這些人乃傳統士子出身,更為注重一個國家的統治思想理論。
不過細想趙雲的性格,倒也並非全然意外。
他有勇有謀,忠誠正直,心懷百姓,頗具仁者之心,故而對他而言,一個統治者採用何種思想治理天下,確為至關重要之事。
因此,楊秋覺得趙雲要的答案,其實比蔡邕這些人要簡單純粹得多。
“子龍可聽聞過拿來主義?”
字面意思其實能聽懂,可此句話究竟何意?趙雲當即搖頭。
“將軍請明言。”
“諸子百家,皆有優劣。墨者,能大興百工之業,技藝精巧,器物精良;儒者,可倡興教化之風,道德昭彰,禮儀井然;
法者,可訂立規矩之制,綱紀嚴明,秩序井然;兵者,可保強國境之安危,抵禦外侮,護佑蒼生;
醫者,可療治諸般病痛,救死扶傷,仁心濟世;農家,可令萬民飽食,倉廩充實,衣食無憂;
商者,可促貨通有無,財貨充盈……
而吾若欲使昭國民富國強,既需大興教化,以育賢良,又要強盛兵事,以固邊疆,更須施行嚴法,以正綱紀。
此外,尚應振興商業,繁榮市肆,財貨流通;修築水利,灌溉農田,旱澇無虞;重視農事,耕織有序,粟米滿倉;建立良醫之制,廣納賢能,祛病除災。
但凡能使天下百姓飽食暖衣,能讓吏治清正廉明,能令各行各業蓬勃發展進步的百家學說,皆可為吾所用。”
趙雲聽完此言,他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豈不是略顯混亂無序?難道沒有尤為注重的一方麼?”
“子龍,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為政之道,猶如治國之棋局,須全盤籌謀,不可偏於一隅。
天地萬物皆有平衡之理,若發展僅重單方,恰似失衡之秤,難稱輕重。
衣食住行,乃人活於這世間的本能。
若欲飽腹暖身,務必重視農桑之事;若求屋舍堅固暖和,則需工匠技藝日臻精進,屋宇軒昂,遮風擋寒;
若望出行便捷順遂,則需更為快捷平穩的牛車馬車,更為平坦堅固的道路,乃至未來更為先進的乘具。
而人生於世間,亦難免為各種病痛所困擾,倘若醫者之術不斷進步,諸多沉痾痼疾皆將有法可醫,性命得以保全。
至於兵者,若無強大軍事護衛,邊境胡人必將不斷侵擾,甚而直接侵佔華夏大地,毀吾文明傳承,亂吾禮儀綱常。
然而,若一味窮兵黷武,則內政必然動盪不安,百姓亦難以安居樂業。
若僅專注於農事,而不著力發展百工之業,又如何能使耕作之農具得以改良,又怎能發明出速度更快的石磨石碾。
故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乃吾執政之策。”
楊秋的這一番解釋,趙雲全然都聽懂了,而後恍然思索前漢之時,似乎亦是如此。
兵家、道家、法家、儒家,只要有用,皆能為天子大臣所用。
可後來卻變了模樣,究竟為何變了?趙雲一時之間難以想通緣由,他只知這天下的讀書人大多為儒者。
而眼前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