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3(第1/2 頁)
與接受,會被人遺忘。
但此刻他才明白,最大的困難是因為書籍實在是太難流傳到後世了。
隨便一點火災,一點戰亂,就足以毀滅大部分典籍。
這件事情在以前就已經多次發生,就像是如今仍未平息的今古文經之爭,恰好楊秋這個時候也開口了。
“蔡先生也知曉今古文經之爭,所以對於傳承這件事情,蔡先生覺得最為重要的是什麼?是讓儒家永遠立於朝堂之上,還是有無數的書籍能夠讓天下人流傳?”
在漢朝,又或者是上下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傳承都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甚至這種事情在某些時候比個人的性命還要重要。
就如同到現在都還沒有平息的今古文經之爭,兩邊的人為這件事情爭鬥了數百年,那可謂是你死我活。
畢竟道統之爭,向來就是有我沒他。
蔡邕其實對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都有所瞭解,但他相對更傾向於古文經學。
畢竟今文經學喜歡結合陰陽五行、讖緯之學,還常常喜歡微言大義,蔡邕著實不贊同今文經學這種治學的態度。
而兩邊爭了這麼多年,原因就是因為當年的傳承沒有做好。
說起來這件事情還跟秦始皇有些關係,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確實是對他的汙衊,但他當年也確實坑殺了一些方士,燒燬了一些書籍。
只是後來儒家喜歡裝可憐,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上,好像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
但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當中,再加上數年的戰亂,確實有很多書籍遺失在了時間的長河之中。
所以今文經學就這樣誕生了,當時很多儒生透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然後用隸書的方式記錄了下來,這便是今文經。
至於古文經,據說當時有一批典籍藏在了孔子舊宅的牆壁之中,後來被人找了出來,還有一些是在民間徵集而來的。
這其中有沒有政治運作現在已難以說清,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雖然存在利益之爭,但其實也是因為傳承出現了問題。
所以楊秋的這一發問,蔡邕自然理解了楊秋的言下之意。
只有將書籍傳遍於天下,讓知識傳播在越來越廣的人群當中,文明的傳承才不會出現問題,這似乎很有道理,簡直讓人無法辯駁。
可是這件事情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這位女將軍到底是否清楚?
楊家軍的政治宣言已經流傳到了漢廷,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勞者有其得,不得不說,這樣的世界似乎沒什麼不好。
但是想讓天下人都讀書識字,這還是太過冒險了,所以蔡邕沒有再詢問關於印刷術的事情,反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將軍覺得,天下動亂的根源是什麼?”
“因為飢餓。”
楊秋的回答極其簡潔,沒有任何花言巧語,更沒有對聖人的言語進行引經據典,也沒有說什麼天子昏庸,朝堂大臣不賢,又或者是宦官之徒橫徵暴斂。
雖然這些都是導致動亂的原因之一,但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不管哪個人貪汙了,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糧食不夠吃,大家飢餓才會造反。
小部分的叛亂各有各的緣由,但能讓天下千千萬萬的人響應,就是因為飢餓。
這一個答案大大出乎蔡邕的意料,他原本以為楊秋會說什麼天子昏庸,宦官橫徵暴斂之類的話語。
“那將軍是否可知,天下千千萬萬的人都讀書了,人人都想當官,到時候還有誰會想去種地,到那時天下的人還能吃飽飯嗎?”
“難道讀書就要為官嗎?”
楊秋此言一出,蔡邕還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楊秋便已經繼續闡述起來。
“楊家軍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