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3(第1/2 頁)
因此,在張遼、張楊、馬青這三邊都準備妥當的時候。
楊秋帶著自己副將秦峰,然後率領著五千人的精銳踏入了大草原。
草原遼闊無邊,一眼望去盡是茫茫草海,風吹草動間彷彿隱藏著無盡的未知。
想要不和鮮卑人碰頭,對於楊秋來說並非艱難之事,她只需要依照腦海中的地圖行進即可。
更何況,楊秋這五千人旨在實施閃電戰,根本不會攜帶輜重糧草。
而是每人負責四匹馬,一匹馬累了就換另一匹,如同霍去病當初反擊匈奴那般,以最快的速度持續前進。
而且楊秋還結合了上次的打法,馬匹當中有蒙古馬。
只要能夠確定找到水源,食物完全依靠攜帶的肉乾和馬奶補充便足矣。
這種打法並非首次運用,因而楊秋帶著這幾千人前進得極為順利。
此時,在鮮卑人和漢軍聯合了進攻的時間之後,楊秋這邊已然巧妙地完成了一個大迂迴。
憑藉著精準的地圖,楊秋這五千人成功地包抄至鮮卑人的後方。
按照鮮卑人的行進速度推算,明後天他們就極有可能對楊家軍發起攻擊。
所以楊秋果斷下令,讓隊伍當晚停留在原地休息。
篝火在夜風中搖曳,楊秋與將領們圍坐在一起,低聲商討著明日對這群上萬人鮮卑軍的突襲計劃。
“將軍,這高橋馬鞍和雙馬蹬著實提高了咱們前進的速度。倘若像以往那樣不停趕路,士兵們必定會疲憊不堪。
但有了這兩樣物件,倒是讓大夥輕鬆了許多,休整一夜,明日便有精神進攻了。”
說話的人是秦峰,他曾經是漢軍的騎兵。
那時,漢軍的騎兵營裡其實也有類似輔助騎兵控制馬匹的物件,但似乎都不如將軍此次所用的東西令人適應。
若讓楊秋來回答,那便是技術有所進步罷了。
兩漢之時,朝廷常年與匈奴胡人作戰,馬鞍和馬鐙其實都存在,只是沒有後世形成的馬鞍和馬鐙那般貼合人體。
楊秋在局勢安穩下來之後,騎兵的規模逐漸增多。
於是,高橋馬鞍和雙馬蹬自然開始精心製作,並於今年配備到了幾千人的騎兵手中。
上一次作戰其實也用過,不過那時秦峰未跟隨楊秋南下,所以他未曾親身經歷過長途跋涉,不瞭解擁有技術更先進的高橋馬鞍和雙馬蹬是何等有力。
至少這些裝備能夠讓士兵在長途奔襲之後依然保持充沛的體力,避免出現無力作戰的窘況。
當然,馬蹄鐵也在這個精心籌備的過程中成功研製出來。
倒不是說以前從未有過類似之物,只是鐵這東西在過去甚是珍貴,沒人會下意識地將其用在馬身上,那時大多使用的是木頭。
不過,如今楊秋手底下掌控的礦產資源已經非常豐富,所以她在自己的軍隊裝備上絕不會有絲毫的吝嗇。
畢竟,唯有打造出精兵強將,方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
因此,這一次的五千精兵,方方面面都可謂精銳到了極致。
不單馬匹配備了最為先進的工具,有堅固耐用的馬蹄鐵、舒適貼合的高橋馬鞍、便捷靈活的雙馬蹬,以及為馬匹提供一定防護的簡易鎧甲。
這五千人各自也都身著精心打造的精良盔甲,這盔甲細緻入微,甚至武裝到了全身的每一處關鍵部位。
不然,楊秋怎會有如此底氣以五千人去攻打一萬人?
那鮮卑人可不是不堪一擊的弱旅,所以楊秋是在做好了充分且周全的準備之後。
才毅然決然地發起這次大膽的突襲。
當然,騎兵與騎兵的對戰,其打法與之前截然不同。
當下,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