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第1/1 頁)
寫在前面
槍的發明主要用於擊殺目標,無論是手槍還是步槍,甚至後來的狙擊槍,都是以有效射殺目標為終極目的。每一支槍都有膛線,膛線賦予了子彈旋轉的能力,風阻實驗可以驗證,高速旋轉的子彈速度更快、阻力更小,並能更好地保持既定方向。
膛線歷史悠久,早在15世紀就有了記錄,但由於製造工藝的複雜和困難,到了19世紀才真正普及,裝備到各國部隊。究其原因是前裝線膛槍的裝填速度太慢,裝填也非常吃力,射擊速度已降低到滑膛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這樣的低速決定了它將會為軍隊所拋棄,直到19世紀中葉法軍獵兵隊上尉克勞德·愛迪爾內·米涅發明了米涅彈。米涅彈的口徑比前裝線膛槍的陽線直徑要小一圈,解決了填彈困難的問題。米涅彈的彈丸底部有一個圓錐形的小洞。發射時,火藥燃氣使彈丸尾部膨脹,嵌入膛線,隨著膛線高速旋轉出膛。由於米涅彈的直徑小於槍管口徑,使得裝填更為容易,前裝線膛槍的射速大為提升。解決裝填問題後,前裝線膛槍迅速在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普及。
手槍的子彈出膛速度為1音速左右,步槍的子彈出膛速度在2—3音速,這就意味著當對手手持手槍瞄準你時,你只要聽到槍響,你就還活著,你急需要做的是躲避對方的第二顆子彈。而步槍的有效射程在400—600米,在此射程內,只要對方在狙殺你,你就沒有機會反應,唯一存活下來的希望,那就是祈禱對方的槍法。
每一支槍的膛線,之於人的指紋和樹的葉子,從來沒有一模一樣的。
膛線是槍的靈魂。
………………………………………………………………
時間回到1930年代。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乘東北軍大部開拔關內,發動柳條湖事件,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數月後東北淪陷,史稱九一八事變。
1932年1月28日,日本為了掩蓋其扶持偽滿洲國的傀儡政府的陰謀,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第一次淞滬抗戰打響,遭到國民黨19路軍蔣光鼐、蔡廷鍇部的頑強抵抗。但很快南京政府下達不抵抗命令,所有將士幾乎不相信這道命令,甚至將通訊員當做奸細扭送軍部徵詢,當得知命令的真實性後,有的人手抱步槍衝入日軍的陣地,很快倒在血泊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8月13日,第二次淞滬抗戰全面打響,這是整個抗戰階段規模最大最殘酷的戰爭,日本投入20萬兵員,中方投入80餘萬兵力,戰役持續3個月,日軍傷亡4萬餘人,中方傷亡30萬人,此役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並徹底粉碎日本“3個月全面滅亡中國”的狂妄言論。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第八號令”,命令日本華中方面軍和海軍協同,兵分三路進擊南京,唐生智自薦,被蔣介石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官,因敵我力量懸殊,加之國軍士氣大不如淞滬抗戰,南京外圍陣地很快失陷,隨之各城門被破,唐生智接蔣介石令命部隊撤退。無序的撤退很快演變成潰逃,死傷無數。12月13日,南京淪陷。
我們的故事從這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