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各方準備(第1/3 頁)
皇太極繼續說:
“這次明軍大舉援救錦州,瀋陽城中的反應不小啊。更是有不少的旗人都在傳言說南朝的兵力如何強大,準備的糧餉如何充足,還說這個洪承疇是個如何有閱歷、有韜略的統兵大臣,如何受到南朝皇帝的信任和眾位大將的愛戴,不可等閒視之。朝臣之中,也有不少人對洪承疇來解錦州解圍甚是擔憂。可我所擔心的卻不是這些,我所擔心的是洪承疇不肯將全部人馬開來。他將人馬全部開來,我們就省去了去找他的時間,一戰成功定叫南朝再無膽量窺視關外!”
皇太極輕描淡寫的語氣盡顯著王者的自信,這種自信其實不全是為了鼓舞前線將士計程車氣。從一個方面看,這種自信也是皇太極內心的真實寫照,這位遼東地區當之無愧的霸主身上所顯露出的氣概源自於長期對明朝的勝利。
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與大明展開了激烈的廝殺,可謂是血戰一生。最終滿清也在努爾哈赤的手上由遼東地區一個小小的部落發展成了東北地區佔據統治地位的政權,草創了一個兵力強盛的小王國。
皇太極追隨父汗努爾哈赤左右四處征戰。他三十六歲繼承大統,從當上大汗之後的第一天起,皇太極就一直在不停的開疆拓土,不斷壯大滿清的基業。皇太極有著努爾哈赤身上的傑出特點,勇敢果斷,善於抓住機會。同時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能與自己的父汗相比,顯得更加成熟老練。
不同於努爾哈赤倚重旗人的思路,皇太極更為重視招降和重用漢人協助他從事管理國家的工作,積極吸收高度發達的中原文化為己所用。也正是從皇太極開始,滿清社會漸漸開始有了真正的等級秩序和尊卑之別。
不僅僅是在管理上,社會經濟層面,在皇太極的統治下,各種戰爭和生活所需的手工業,包括製造大炮的手工業在內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大量俘虜的、擄掠的、投順的和原來居住在遼河流域的漢人在這期間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這些漢人有知識、懂生產,同時皇太極又為他們創造了展示自我價值的平臺,因此在皇太極統治的這十幾年間,滿清政權實現了遊牧民族部落向農耕地方割據政權的迅速轉變。
軍事上,皇太極利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方略成功征服和統一了蒙古各部。之後他又派兵越過鴨綠江入侵朝鮮,迫使朝鮮脫離了同明朝的藩屬關係,成了大清的屬國,朝鮮開始被迫為滿清提供糧食、人力以及其他物資。政治上,他敏銳的發覺到漢人對於金國這個稱號的仇視,於是將國號改為清,同時正式稱帝建元,與大明朝分庭抗禮。
對明朝來說一個崛起的強敵和大患正是皇太極親手打造的。正如他自己所誇耀的:“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
一次又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得皇太極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峰,因此無論在行動上還是談話上,他都顯得信心十足,躊躇滿志。在皇太極看來,這個天下自己已無對手,區區洪承疇,何足掛齒。
杏山城中,操勞的一整天的洪承疇儘管很累,但他依舊還未休息。城外滿洲兵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密切注視之下,白天他將整個杏山的城防好好巡視了一番。黑夜中,洪承疇又親自為即將前往小淩河城保護糧運的參軍祝瑋送行。
祝瑋是崇禎初年進士出身,身上有很濃的書生氣。之前在京師擔任御史,對國事很是憂憤。此次洪承疇出關,祝瑋自告奮勇的要隨軍出征,崇禎對此大為感動,特升他做了參軍。
小淩河城位於杏山城的東側,是濱海一帶接濟軍糧的地方。面對滿洲八旗的不斷襲擾,洪承疇深感路上運糧的壓力越來越大。為此他決定另闢蹊徑,走海路將寧遠城的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