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打算(第1/3 頁)
打算
王璁就指了指村中心道:「難的其實不是三師弟的父母,而是他們族長,族長不答應,三師弟的父母就會一直反覆。」
「而且……」
王璁扭頭看了一眼似乎很乖巧的陶巖柏,道:「最關鍵的是,三師弟得考上度牒,要是考不上,俗世的這個身份對他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潘筠驚訝:「那你怎麼不攔著我?我這都把人得罪完了,我現在去挽回一下他父母還來得及嗎?」
王璁笑道:「來得及,每兩年他們就要鬧一次,鬧過就又好了,只要三師弟本事在身,他們就不會真的要跟三師弟斷絕關係。」
潘筠放下心來,撫了撫胸口,問陶巖柏,「你覺得自己考不上度牒?」
陶巖柏小聲道:「我打算明年去試一下,要是能考到入試單,我就花錢讓我爹去衙門走一趟。」
潘筠就看了一眼陶父,覺得讓陶父去挨板子,讓陶巖柏獲得進一步考試的資格有點難。
而且,並不是挨完板子,陶巖柏就可以去考試了,陶父還得異地服役一年呢。
潘筠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們父慈子孝,你爹可能還會為了你的願望冒險一把,但你們父子的關係如此……你還是熬到及冠之後,自己試一下能不能考中吧,考不中也就是打八十大板,我到時候給你幾張黃符帶著,讓你屁股和腰不是那麼疼。」
和後世之人的認知有些出入,這個世界,很多父母都是開明的,並不阻止兒女出家。
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出家可以躲避勞役賦稅。
所以老朱準備了很多政策攔截百姓因利而出家。
其實,也是一定程度上防止父母遺棄孩子。
大明,除非溺子,否則遺棄孩子還是習慣性的把孩子往寺廟丶道觀門前扔。
三清觀是因為建在山頂,太高了,山路又崎嶇,所以沒人跑到道觀門前丟孩子,但山下的玉靈觀丶靈濟廟丶福慶觀和福源寺等可沒少收被遺棄的孩子。
狠心人多,但狠不下心來的父母更多,所以在宋元時,很多父母都是把孩子養到幾歲時送到寺廟道觀出家,以確保孩子能被寺廟道觀收養,可以活下去。
老朱的政策就是針對這部分父母。
他的邏輯也很簡單。
小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來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所以,未成年人,其父母要是讓他們出家,他們就有罪。
但,律法難下基層,大部分時候,送孩子出家是屬於民不告官不究的狀態,直到他們要考度牒。
大明的戶籍管理很嚴格,每個人都要有來歷。
就算是妙真妙和,她們被撿到後也要立刻上報衙門,給她們制定戶籍頁,不然,可以說寸步難行。
有時候嚴格起來,她們連玉山縣都進不了。
所以,等到僧道們考度牒的時候,就可以執行老朱制定的律法了,未成年要考,就先打父母一頓,再問罪,異地服役半年至一年,完成了再參加考試;
成年人,可以自己做決定了。
所以,透過初試之後去考度牒,要是沒考過,就要打八十大板發回去做庶民。
當然了,三年之後,不屈者還可以再去試一次,反正老朱不限定次數。
所以,在大明當有度牒的僧道,不僅業務能力要足夠強,身板還得好才行。
陶巖柏有被安慰到,他看了一眼王璁後道:「那我等及冠,就和大師兄一樣去考度牒。」
潘筠拍他的肩膀道:「好男兒志在四方,實不必拘泥一屋一得失。」
陶巖柏心情激盪,一直猶豫不決的心一下堅定下來,他狠狠地點頭。
潘筠是這麼勸陶巖柏的,卻還是給他留了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