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織女星織愛(第4/8 頁)
古代稱之為織女星,來源於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 近代觀測:1837年,俄國天文學家瓦西里·斯特魯維宣佈從17次觀測結果中推斷織女星有1\/8角秒的視差。1850年7月17日,天文學家詹姆斯·亞當斯·惠普爾和威廉·邦德使用銀版照相技術捕捉到了織女星,它成為除太陽之外第一顆被拍攝的恆星。1872年8月,美國天文學家亨利·德雷珀拍攝了織女星的光譜。
科學研究
- 光譜研究:織女星是第一顆測量光譜的恆星,透過對其光譜的研究,天文學家可以瞭解恆星的化學成分、溫度、壓力等物理性質。
- 尋找行星:2013年,天文學家發現了圍繞織女星的一圈大型岩石碎片,這使得尋找行星的可能性增大,但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搜尋後未發現行星。
文化意義
- 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織女星是織女的化身,與牛郎星隔著銀河相望,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喜鵲會在銀河上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
- 其他文化:在古希臘,人們把織女星想象為太陽神阿波羅送給俄耳普斯的那把七絃寶琴;在阿拉伯語中,“Vega”意思是“俯衝而下的鷹”;在印度神話中,它被稱為“Abhijit”,意思是“勝利者”或“不可戰勝者”等。
根據目前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尚未發現織女星周圍有行星。具體情況如下:
未發現明顯行星
透過哈勃太空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聯合觀測,沒有發現質量等於或大於海王星的行星,而且從織女星盤中塵埃的分佈情況來看,也未發現大型行星存在的證據。研究人員在綜合了近紅外和中紅外資料之後,曾發現3個可疑訊號源,但後續分析結果顯示它們不是行星。
存在行星的可能性
織女星周圍存在一個碎片場,有冷塵埃環和熱塵埃環,其特徵與太陽系的柯伊伯帶和小行星帶相似,天文學家據此推測這些塵埃環可能是行星形成過程的殘留物,所以織女星可能有行星,但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
目前尚未確定織女星是否有行星,但根據相關研究推測,其行星可能具備以下條件:
軌道條件
- 穩定的軌道:若存在行星,需有穩定的公轉軌道,使其能長期穩定地圍繞織女星執行,避免因其他天體的引力干擾而改變軌道,導致行星與恆星或其他行星碰撞。
- 合適的軌道距離:由於織女星溫度高、亮度大,行星需在合適的距離上執行,既不能太近被高溫和強大的輻射摧毀,也不能太遠而過於寒冷,可能需要在距離織女星幾個天文單位甚至更遠的地方,才有可能存在適宜的溫度條件。
物理特性
- 較大的質量:根據一些研究推測,如果織女星有行星,可能存在質量較大的氣態巨行星,其質量至少是地球的20倍,甚至可能達到木星質量的1到3倍,這樣的行星能夠在恆星周圍的引力環境中穩定存在並保持軌道。
- 較高的溫度:織女星的行星可能溫度較高,比太陽系內的行星溫度要高很多,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二熱的行星,其大氣和表面物質可能處於高溫、高能量的狀態。
大氣條件
- 特殊的大氣層:由於織女星強烈的光和熱,行星的大氣層可能與太陽系內行星有很大不同,可能更稀薄,或者由一些耐高溫、抗輻射的物質組成,如一些金屬氧化物或特殊的氣體等,以抵禦恆星的強烈輻射。
- 大氣層的流失與補充:行星的大氣層可能會因恆星的輻射和高溫而不斷流失,但同時也可能透過內部的地質活動或其他方式補充氣體,以維持一定的大氣厚度和氣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