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趙犨(四)(第1/2 頁)
趙珝,字有節,是趙犨的三弟,自幼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他性格剛毅,氣度深沉,彷彿天生就有著承擔重任的肩膀。在成長的歲月裡,趙珝對書籍充滿了熱愛,他不僅精通文韜武略,更對《三略》這部兵法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研究。這份對知識的渴求與對武藝的錘鍊,為他日後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趙犨擔任陳州刺史時,他深知弟弟的才能與忠誠,於是毫不猶豫地任命趙珝為親從都知兵馬使,將重要的軍事事務交予他打理。這一決定,不僅體現了趙犨對弟弟的信任,也彰顯了趙珝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和領袖氣質。
時局動盪,黃巢的黨羽在潰敗後向東逃竄,他們與蔡州的賊寇勾結,勢力迅速膨脹,人數竟達到了一百多萬。這股龐大的勢力對陳州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他們挖掘了五百道長長的壕溝,企圖以此來攻破陳州的防線。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陳州人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然而,趙珝與他的兩位兄長卻並未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他們堅定信念,鼓舞士氣,與將士們約定以死守節,誓死保衛陳州的安全。趙珝深知,祖先的墳墓距離城郭只有幾里遠,一旦落入群盜之手,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連夜派遣心腹之士,將棺材遷入城中,以確保祖先的安寧。
在備戰的過程中,趙珝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府庫中原本有數百支巨大的弩,但由於年久失修,機件缺損,工人們都認為它們已經無法使用。然而,趙珝卻並未放棄這些寶貴的武器。他親自設計並除錯了弦和筈,將它們安裝在城牆的雉堞之間。這些經過改良的弩射出的箭矢,能夠穿透五百多步遠的距離,無論是射中人還是馬,都能洞穿其胸腋部位,使得群賊聞風喪膽,不敢再逼近陳州。
從仲秋到初夏,漫長的守城戰中,軍糧逐漸耗盡,士兵們雖然吃不飽,但堅守的意志卻毫不動搖。他們深知,自己守護的不僅僅是一座城池,更是身後的家園和親人。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趙珝與他的兄長們始終站在最前線,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共同抵禦著敵人的進攻。
終於,在太祖率領大軍前來解圍的那一刻,趙珝兄弟三人感激涕零。他們深知,這場勝利不僅僅屬於自己的英勇和堅持,更屬於所有為保衛陳州而付出努力的將士們。朝廷論功行賞時,趙珝因功加封為檢校右僕射,並遙領處州刺史,這是對他卓越貢獻的充分肯定。
隨著趙犨的去世,趙昶接任了忠武軍節度使的職位,而趙珝則升遷為行軍司馬、檢校司空。他繼續以自己的才華和幹練為陳州和許州的發展貢獻著力量。在趙昶去世後,趙珝更是成為了忠武軍留後,肩負起了更大的責任。
趙珝的才華和名聲遠播四方。他對於戶籍人口、財物糧食的增減情況瞭如指掌,對百姓的利弊也洞若觀火。在處理事務時,他簡潔公正,公私兼顧,贏得了太祖的深表讚賞和多次推薦。不久之後,他被加封為特進、檢校司徒,並充任忠武軍節度使,成為了陳州和許州地區的實際領導者。
在趙珝的治理下,陳州和許州的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深知陳州土壤質地鬆軟,每年城牆都會因雨水沖刷而倒塌,修繕工程應接不暇。於是,他精心規劃,用磚石砌成四面城牆,從此陳州再也不用擔心雨水的侵襲了。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陳州的防禦能力,也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安寧和保障。
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趙珝因功被加封為檢校太保、平章事。第二年,他又被加封為檢校侍中,並晉封為天水郡公。這些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他個人才能和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所代表的忠武軍集團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的肯定。
趙珝學識淵博,瞭解古代的歷史。他深知陳州是伏羲的都城所在地,南頓又是光武帝的故鄉,因此他根據古籍記載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