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潮起潮落(第一卷完)(第1/2 頁)
歲月如梭,轉眼間已是慶曆八年。
范仲淹的書房內,一封封奏摺堆積如山。他的頭髮已經斑白,但那雙眼睛依然炯炯有神。窗外的梅花開得正盛,暗香浮動。
\"大人,\"歐陽修捧著一份名單走進來,\"富弼大人已經致仕歸鄉,韓琦大人也被調往河東。如今朝中支援變法的大臣,已經不足當年的一半了......\"
他頓了頓,又道:\"呂夷簡、夏竦等人雖然表面上不再反對,但暗地裡卻在不斷蠶食改革成果。州縣官學逐漸荒廢,將兵制度也在悄然恢復舊制......\"
范仲淹輕嘆一聲:\"是啊,時移世易,物是人非。\"
這些年來,變法中的重要支持者相繼離去:杜衍病逝,孔道輔致仕,田況被貶......就連最堅定的支持者富弼,也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歸鄉養病。
而反對派卻藉機不斷擴大影響力。許多新政都被逐漸廢止,一些地方甚至完全恢復了舊制。
\"大人,\"歐陽修憂心忡忡,\"難道我們的努力,就要這樣付諸東流嗎?當初您說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可如今......\"
范仲淹站起身,走到窗前。院子裡的老梅樹已經開了二十餘載,見證了他的每一次得意與失落。
\"歐陽修啊,變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這一代人或許力有不逮,但總要有人來開這個頭,為後人做個示範。\"
就在這時,一個年輕的官員求見。那是新科進士王安石,已經在地方任職多年,以清廉正直著稱。
\"學生斗膽,想請教大人一個問題,\"王安石恭敬地說,\"變法之路,究竟應當如何走?學生在鄱陽任職時,親眼目睹百姓疾苦,深感非變法不足以救民。\"
范仲淹看著這個年輕人眼中的熱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他沉思片刻,說道:\"王安石啊,變法貴在得人心。不光是要得朝廷上下的支援,更要得百姓的認同。否則,就算暫時推行了新政,也難以持久。\"
\"就像當年我們推行將兵制度,雖然一開始遭到不少反對,但因為確實解決了邊防問題,最終還是得到了將士們的支援。可惜......\"
王安石若有所思:\"大人的意思是,要循序漸進?\"
\"也不盡然,\"范仲淹說,\"關鍵是要找準時機。就像行舟,既要看風向,也要看水勢。時機未到強行推進,反而會事倍功半。\"
他頓了頓,又道:\"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人才。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只有培養出更多有志之士,變法才能持續下去。\"
這番話,深深印在了王安石的心裡。多年後,當他主持變法時,也曾回想起這次談話。只是彼時的他,選擇了一條與范仲淹完全不同的道路。
慶曆十年,范仲淹致仕歸鄉。臨行前,他最後一次站在皇城樓上,望著這座他為之奮鬥半生的都城。
\"大人,\"歐陽修問,\"您覺得我們的變法,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范仲淹望著遠處的朝陽,笑道:\"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我們是否盡力了。\"
他轉身看著歐陽修:\"你要記住,變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許我們這一代人看不到成功,但只要有人繼續堅持,總有一天,理想會變成現實。\"
馬車緩緩駛出京城。范仲淹知道,一個時代即將結束,而新的時代正在孕育之中。
在他離開的方向,朝陽正在升起。陽光中,一個叫王安石的年輕人,正在為自己的理想默默準備著。新的變法序幕,即將拉開。
范仲淹離京後不久,朝廷的政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支援變法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