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4/5 頁)
暗自嘆了一口氣:
長公子,確實是一個好孩子啊。
就是這心思......太過純粹了些,日後怕是會吃虧。
淳于越事後,也已經想通了為何考題會是這副模樣。
顯然是那群出題人,為了避嫌。
不過他現在想通了也沒用。
這科舉考都考完了......
淳于越保持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道:
“長公子,出題人之所以如此做其實是為了避免有舞弊之嫌疑。”
“倒是也合乎情理。”
“而且這麼做,也算是頗為高明。”
“不知是何人想出來的。”
扶蘇聽後先是怔了怔,隨後初步想明白了出題人的用意。
但是還是有些不解的道:
“老師就算如此,但是也不必全考這些偏門的內容吧?”
“太過極端了。”
淳于越搖了搖頭:
“如果一個人連我儒家的這些偏門內容都掌握了。”
“那我儒家那些廣為流傳的內容他又豈會不瞭解呢?”
“這樣的考題,既能避嫌又能起到考察之效。”
“確實頗為高明。”
“能把這些考題都作答出來的考生,想必儒學造詣不會低到哪裡去。”
“長公子,這科舉考試終究是為了選拔人才。”
“而非重點研究一門學說。”
“所以,如此出題實際上反而更符合陛下的心思。”
扶蘇聽後不由得沉默了良久,而後點了點頭:
“原來如此,是弟子思慮不周了。”
扶蘇終究還是把這科舉,當作了一種探討學識的途徑了。
然而這東西本質上只是一個選拔人才的工具罷了。
怎麼樣才能夠選拔出更好的人才,才是科舉所需要注意的。
至於學習性?探討性?
顯然不是科舉考試的第一要務。
要探討儒學,自己私下探討不就行了。
淳于越微微點了點頭,隨後問道:
“今日最後的策論一題,公子是如何作答的?”
扶蘇當即將自己的“以禮治國,平天下”、“如何重回堯舜之治”的作答內容講了出來。
淳于越聽後微微點頭:
“不錯,公子所言倒是言之有物,並非是空空而談。”
“深得儒學精髓。”
隨後,又暗自嘆了一口氣:
可惜陛下似乎並不喜歡這一套理論。
雖然淳于越很滿意扶蘇的答案,但是這公子的試卷。
終究是由陛下來評判。
至於陛下的態度...是什麼?
淳于越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那關於仙術的意義呢?”淳于越繼續問道。
扶蘇回憶了一下:
“發展仙術的意義在弟子看來,其實在於能夠造福天下蒼生。”
“符合我儒家的「民貴君輕」的思想。”
“弟子認為,應當主要發展那些利民的仙術來善待天下百姓。”
“只要百姓富足,天下自然便會穩定。”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我大秦亦可重回堯舜之治。”
淳于越聽後點了點頭,這個作答倒是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自家弟子沒有一味強調以禮來約束。
也算是見解獨到了。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話雖然是管子所言,但是放在儒家學說上也並不矛盾。
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