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勝利者才有的特權(第2/3 頁)
或許確實對戰爭片大場面力有未逮,娜塔莉明顯使用了更多獨立影片文藝化的散漫敘事手法,透過詹姆斯的眼睛,展示了一個個的片段,雖然其中沒有緊湊的敘事和迭起的高潮,卻真實的讓人窒息。
開場死去的拆彈員,就是娜塔莉在給觀眾展示正確的拆彈程式,透過正規程式的演示,為詹姆斯出場後瘋狂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留下參照。
拆彈員之死其實就是娜塔莉本人的開場白,她首先破除掉人們慣常的觀影心理,嚴正的宣告,面對戰爭誰都是弱者,真實的戰場上沒有史蒂夫?羅傑斯,更沒有幾十次都不炸死的蘭博。
賞金獵人之死中,獵人頭目的造型拉風至極,拋開彪悍的裝扮不講,單是手中那把巴雷特大狙,就能酷死一大片,按照常規的電影思維,這又是一個怎麼打也不死能夠橫掃所有戰爭片的超級英雄。
可是幾分鐘後,拉風的獵人頭目就被伊拉克人一槍狙中心臟掛掉,也再次向觀眾展示了戰爭的殘酷。
接著的醫官之死中,詹姆斯所屬部隊裡的心理醫官,要出去給予拆彈小組實際上的幫助,於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組,要求一起出任務。
結果很不幸,一枚土質炸彈要了上校的命。
還是那句話,面對戰爭,官銜和職務不是死神放過你的標誌,上校炸死後,一個士兵衝過去,痛苦的喊著,“我剛才還在教他怎麼用電臺……”
人命說沒就沒了,哪怕上一分鐘還在一起吹牛。
娜塔莉就用鏡頭這麼冰冷無情的告訴觀眾——戰爭,就是這樣!
在‘貝克漢姆’之死中,其中詹姆斯完全認錯了販賣dvd的‘貝克漢姆’,他以為他比別的美國人更瞭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實到頭來他跟其他美國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們連伊拉克人誰是誰都分不清,哪怕是同他朝夕相處的伊拉克人。
美國人看伊拉克人,伊拉克人看美國人,西方人看東方人,東方人看西方人,其實大家眼裡,對方種族的人都是一個樣,難以分得清楚,這就是隔閡,這種跨越種族的隔閡,就像是信仰和意識形態之爭一樣,永遠不會消失。
在這裡,娜塔莉明顯改過劇本,透過詹姆斯說出的——美國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麼,伊拉克人也不屑於讓美國人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恐怕就是對這種情況極好的寫照。
戰爭之下,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弱者,雖然‘貝克漢姆’還活著,但躺在那裡充做屍體炸彈的孩子卻是真實的。
整部影片雖然偏向於寫實平淡,但也有例如“人體炸彈”之死這樣的小高潮。
一個伊拉克人主動向美軍巡邏隊求助,說身上被綁上了炸彈,但他不想做“人體炸彈”,央求美軍拯救他。
這是一個定時炸彈,留給詹姆斯的時間只有兩分鐘,詹姆斯爭分奪秒的拆彈,按照全世界電影的慣有模式,詹姆斯必然會在最後一秒剪斷紅線或者藍線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後出現軍民大聯歡的局面。
然而,時間沒有走到最後,詹姆斯也沒有選擇紅線還是藍線,就放棄了拆彈,伊拉克人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離過程中被氣浪掀翻在地,娜塔莉再次用殘酷的結局粉碎了觀眾的奢望,這就是戰爭,戰爭不是拍電影。
這種情況粉碎的不僅僅是觀眾的希望,還有影片的票房,這樣冷冰冰的電影能夠大賣那才奇怪。
全世界歡迎美國大兵的情況沒有出現,詹姆斯撤離時,伊拉克的孩子們跟著悍馬吉普狂扔石頭,而詹姆斯無法適應回國後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戰場。
這兩個片段的交相呼應,戰爭已經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讓人無法抗拒,更讓人無法逃離。
在伊拉克後代心中,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在以後的歲月裡隨時發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