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削藩策》(第1/3 頁)
(晁錯)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
——《史記·袁盎晁錯傳》
在漢文帝治下,諸侯王的權勢雖然得以壓制,且齊國、淮南國被拆分,但由於諸侯王人數過多,且與漢景帝血緣關係已經較為疏遠,這些諸侯王對於朝廷的威脅仍然不小。與此同時,在漢文帝大肆收權之後,朝廷內部局勢已經趨於穩定,在丞相申屠嘉去世之後,景帝劉啟也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如此一來,諸侯王與朝廷的矛盾,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漢景帝即位後的主要矛盾。
說到朝廷與諸侯王的矛盾,就不得不提到一件舊事。在劉啟還是太子之時,一次吳王劉濞的世子劉賢入京,在拜見完漢文帝之後,又去拜訪了太子劉啟,劉啟對劉賢也是熱情招待,在設宴飲酒之後,兩人又下起了六博棋。
當初,漢文帝不僅下詔允許私鑄錢幣,而且又下令允許私人開採原本歸屬於國家的山林川澤,此舉固然刺激了國內的經濟發展,但也使得擁有著銅山和鹽礦的吳國國力迅速壯大,進而成為了當時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吳王劉濞因為有境內的銅山和鹽礦收入,便取消了吳地百姓們的稅賦,百姓們不用納稅,自然對吳王極為擁戴。正是由於坐擁大量財富,每當吳國兵卒按照規定前去衛戍時,吳王劉濞都會賜予他們金錢作為賞賜。此外,吳王劉濞還常常親自去慰問封國各地有才能之人,對他們予以賞賜,於是吳國境內的賢能人士也都對吳王劉濞極為擁護。
所謂的諸侯國,實際上就是國中之國,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之內,享有最高的權力地位,劉賢作為吳國世子,未來的諸侯王,在吳國境內的地位自然崇高無比,也是從小嬌生慣養、眾星捧月,再加上吳國如今實力強大,即使其他諸侯王面對劉賢,也不敢輕易拂了他的面子,這難免讓其養成了驕狂放縱的性格。
背後有個強大的諸侯國,再加上自幼生活於楚地,使得劉賢性格極為剽悍,即便面對的是未來的皇帝,他也不甘示弱,竟然因為棋路與劉啟爭吵了起來,身為太子的劉啟何曾受過這種氣,兩人隨之爭吵起來,進而大打出手,爭鬥之中劉啟以棋盤猛擊劉賢,竟然將劉賢給當場打死。
太子打死諸侯王世子,無疑讓朝廷和諸侯王的關係又蒙上了一層陰影,漢文帝雖然為此有些頭疼,也訓斥了劉啟一頓,但事情卻不得不處理。
思來想去,漢文帝也不知道該如何平復吳王劉濞的喪子之恨,最後一狠心,乾脆來了個置之不理,只是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了吳國埋葬,而沒有給吳王劉濞任何交代。漢文帝此舉,顯然是有意在警告各諸侯國,朝廷與諸侯國乃是君臣關係,太子與世子同樣是君臣關係,即使諸侯國實力再強,也不能觸犯朝廷和皇權威嚴。
劉賢的屍身被送回吳國後,吳王劉濞面對兒子的屍體,心中的惱怒可想而知,雖然由於漢文帝的強硬態度,使得吳王劉濞不敢輕易挑戰朝廷權威,但他仍是冷冷地說道,“天下同為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到吳國來安葬”,又派人將劉賢的屍體送回了長安安葬,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自此以後,吳王劉濞不再遵守諸侯禮節,長期稱病不再朝見漢文帝,朝廷知道他這是因為兒子被打死而心有怨氣,在查明劉濞乃是詐病後,便將吳國在京城的所有使者全部扣押治罪。
得知使者被扣押,劉濞以為朝廷要對自己動手,因此私下招募亡命之徒隨時準備反叛,在其他諸侯國追捕逃犯時,吳王劉濞卻對他們提供庇護,這使得大量亡命之徒紛紛湧入吳國。
為了試探朝廷的態度,劉濞又於同年秋,派遣使者前往京城,代行秋請朝聘的禮節。
漢文帝責問吳王劉濞的使者,痛斥吳王劉濞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