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皇權相權之爭(第1/4 頁)
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左丞相平專為丞相。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復以絳侯勃為丞相。
——《史記·孝文字紀》
西漢立國以來,由於朝廷的“無為之治”,百姓人心思定,底層統治趨於穩定,但統治層面卻並不穩定,先是劉邦殺異姓諸侯王,接著又是呂后誅殺劉姓諸侯王,緊接著又是大臣誅殺呂氏,整個帝國高層血雨腥風不斷。
劉恆入京即位以來,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一是由於多年來的持續動盪,導致君心不穩、臣心不穩,皇帝、大臣、諸侯王人人神經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便是兵戈相向。二是劉恆自身勢力單薄,他本就是劉邦不受寵的兒子,多年來遠離朝廷,如今雖然貴為皇帝,但卻沒有自己的嫡系力量。三是開國功臣長期把持國家高位,陳平、周勃等功勳老臣本就地位崇高,再加上誅殺諸呂和擁立新君帶來的聲望,儼然已成百官領袖,聲望遠超皇帝。
正是由於這種君弱臣強的局面,劉恆一路走來不得不心驚膽戰、小心翼翼,而周勃等人甚至公然以阻止劉恆入宮的方式來向新帝示威,雖然劉恆這個皇帝是他們一手推上來的,卻也無疑對皇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畢竟,這些功勳老臣能夠如此輕易的更換皇帝人選,誰敢保證未來不會再將他劉恆換掉。
不過,劉恆即便對於這種局面極為不滿,但在繼位之初皇位並不穩固的情況下,他也不得不予以妥協,非但不能對這些功勳老臣予以打壓,反而要對他們的平叛和從龍之功予以獎賞。
畢竟,文帝劉恆想要證明自己以諸侯王之身繼承大統,以小宗取代大宗的合法性,他就必須承認這些大臣是撥亂反正、誅除叛逆的功臣,只能封賞而不能打壓。
當然,漢文帝也非常清楚,帝王的地位要穩固,就必須使朝中勢力達到平衡。
當時,朝中主要有兩股勢力,即功勳集團和諸侯王集團,漢文帝分析後認為,只有讓這兩股勢力相互制衡,自己的皇位才能穩固,也就是說,只要穩住了諸侯,大臣就不敢輕舉妄動,而穩定住了大臣,諸侯也不敢輕易造次。
為此,漢文帝先是透過廢除呂后分封的諸侯國,恢復劉姓諸侯王封地,以獲取劉姓諸侯王的好感。
之後,漢文帝又在即位的次日,即十月初八日,釋出詔書大賞功臣,“呂產自封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他們擅自假託皇帝詔命,派遣灌嬰領兵去襲擊齊國,想要取劉氏而代之。灌嬰駐軍滎陽並不出擊,而是與諸侯計議謀誅呂氏。呂產打算叛亂,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用計謀奪呂產的軍權。朱虛侯劉章首先捕殺呂產等人,太尉周勃親自率領襄平侯紀通進駐北軍營壘,典客劉揭親自奪取趙王呂祿的將軍印,以上皆為撥亂反正有功之臣。現增加周勃食邑萬戶,賜黃金五千斤。丞相陳平、灌嬰各增加食邑三千戶,黃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各增加食邑二千戶,黃金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黃金千斤。”
武將出身的周勃對於如今取得的聲望地位還有些沾沾自喜,而謀士出身的陳平卻已經發現了危機所在,正所謂“物極必反”,深知“功高蓋主”危險的他,在發現雷厲風行的漢文帝並非無能之主後,便與當年張良一樣,做出了隱退的決定。在接受了漢文帝的封賞之後,陳平便一反常態的以生病為由請求致仕。
陳平作為“諸呂之亂”的首功之臣,劉恆自然不會准許他在這個關鍵節點致仕,否則很容易給人留下猜忌功臣的形象,為此極力予以挽留。
請辭不成,陳平便又想到一計,對漢文帝說道,“高祖時,周勃功勞不如臣,但誅除諸呂,臣的功勞卻不如周勃,臣願意將右丞相之位讓於周勃。”
漢文帝採納了陳平的意見,任命周勃為右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此前,審食其在呂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