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賈誼的宦海沉浮(第1/3 頁)
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漢朝初期,因沿用秦朝的軍功爵制,朝中大權皆由開國功臣所把持,雖然漢高祖劉邦也曾多次下詔招賢納士,但不僅數量較之開國功臣太少,而且職位普遍較低,對於開國功勳的權勢影響極小。
直到漢文帝即位以後,因為對功臣權勢過大的忌憚,為了穩固皇位,稀釋功勳集團的權力,這才開始大力納賢取士。
當然,漢文帝提拔官員,並非一味只看出身和忠心程度,同樣極為重視才能,且能夠做到知人善任。正因如此,漢文帝才能在逐步收權的同時,將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其中的典型便是對於張釋之和賈誼的任用。
張釋之是南陽郡堵陽縣人,家中頗有資財,於是透過捐官出任郎騎。由於沒有背景,加上呂后執政以來朝局動盪,以致張釋之入仕十年,錢沒少花,卻始終難得升遷,於是便打算辭官回家,素知其德才兼備的中郎將袁盎,便向漢文帝推薦了張釋之。
漢文帝於是召見張釋之考察其才能,張釋之先是陳說治國方略、利國大計,漢文帝見其滿口國家大政方針,多有空想之語,便命其不要高談闊論,而要貼近實際,提一些能夠立刻實現的建議。張釋之便改變策略,就秦亡漢興之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很高的改變措施,漢文帝聽後十分滿意,認為其果有才幹,遂任命其擔任謁者僕射,主掌上傳下達之事。
劉恆於上林苑觀虎,向上林尉詢問虎圈事務,上林尉難以回答,看管虎圈的嗇夫則對答如流,文帝因此認為上林尉不合格,便讓張釋之傳詔以嗇夫取代上林尉,張釋之則認為如果因為嗇夫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容易形成不正之風,漢文帝於是採納了張釋之的意見,取消了任命。
漢文帝見張釋之敢於直言,歸途中又考察了一番他的才能,感覺非常滿意,不久便將其升任公車令,掌管司馬門和夜間巡視宮中。
擔任公車令期間,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揖沒有按照制度在司馬門下車,張釋之卻絲毫不理會對方的身份,直接帶人阻止兩人入宮,並向漢文帝彈劾兩人,以至於漢文帝甚至不得不摘下帽子親自賠罪,承諾今後必定嚴加管教,而薄太后更是親自下達赦令,張釋之這才放人。
漢文帝見張釋之執法不畏強權,便又先後任命其為中大夫和中郎將。後來,漢文帝前往霸陵檢視自己的陵墓,並對大臣們說,“用北山的石頭作為棺槨,以切碎的苧麻絲絮堵住縫隙,再用漆粘塗在上面,難道還有人能夠開啟嗎?”大臣們聞言連連稱是,全都隨聲附和。
張釋之卻不合時宜的進諫說,“如果棺槨裡有能夠引起人們貪念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為棺槨,也會有縫隙;如果裡面沒有能夠引發人們貪念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直接給漢文帝澆了一盆冷水。
雖然張釋之常常犯顏直諫,但漢文帝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對他的正直敢言極為欣賞,因此後來又升任他為廷尉。對於性格剛正,執法嚴明的張釋之來說,主掌司法事務的廷尉的確是最為合適的職位,而“執法不阿”的張釋之也確實沒有辜負漢文帝的信任,始終兢兢業業、公正廉明。
賈誼是洛陽人,從小就聰明伶俐,從年少時起便頗有才名,後師從荀況的學生張蒼。年紀漸長,河南郡守吳公聽聞其名,將其召入門下,在賈誼的輔佐下,河南郡治理地方的政績被評為天下第一。
漢文帝即位後,聽聞河南郡治理有方,便擢升吳公為廷尉。對賈誼十分器重的吳公,便又將賈誼推薦給了求賢若渴的漢文帝。漢文帝因此徵召賈誼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