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奇襲右賢王(第1/4 頁)
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
——《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
由於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南下歸漢,其弟伊稚斜憑藉武力征服各部後,正式成為匈奴單于,是為伊稚斜單于。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穩固自己的統治,伊稚斜自立為單于之後,便以漢朝收納匈奴叛徒為由,屢次出兵南下劫掠。
元朔三年(前126年)夏,伊稚斜單于統率數萬匈奴騎兵攻入代郡,殺死代郡太守恭,並擄掠一千餘人。
同年秋,伊稚斜單于再度出兵侵入雁門郡,殺害和擄掠一千餘人。
元朔四年(前125年)夏,伊稚斜單于又出動三萬騎兵,分別侵入代郡、定襄郡和上郡,殺害和擄掠數千人。
元朔五年(前125年)冬十一月,漢武帝下詔免去薛澤的丞相職務,薛澤擔任丞相數年,但既在政務方面無所作為,也無什麼治國良策,唯一的優點就是本分老實聽話,因此雖然無功,但也無過。
漢武帝罷免薛澤後,本欲任命公孫弘為丞相,但按照漢朝舊例,丞相通常以列侯擔任,而布衣出身的公孫弘此時無爵無邑,並不符合擔任丞相的要求。為此,漢武帝下詔任命公孫弘為丞相的同時,以平津鄉六百五十戶為食邑,加封公孫弘為平津侯。於是,公孫弘便成為了西漢歷史上第一位布衣丞相,而後世以丞相封侯的例項,也始於公孫弘。
公孫弘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當與他同齡的賈誼受到漢文帝重用之時,公孫弘還在放豬謀生,直到四十多歲時才重拾書卷,開始研習《公羊傳》,直到漢武帝即位後,於建元元年(前140年)下詔求賢良,已經六十多歲的公孫弘才經舉“賢良”進入朝堂,但旋即便因言論不合漢武帝心意而免官還鄉,直到元光五年(前130年)才再一次經推舉“賢良”入京,並在策問天人之道時被漢武帝親自評為第一。
漢武帝親政以後,朝廷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兩套班子,一個是位於皇宮內的內朝,主要由長期跟隨在漢武帝身邊的賢良文學、親信寵臣和侍從組成,這些人已經成為了漢武帝最為重要的參謀團,直接參與朝政大事的決策;另一個則是以丞相府為核心的外朝,然而隨著漢武帝將決策權逐漸轉入內朝,丞相和御史大夫基本喪失了參與朝廷決策的權力,內朝權勢逐漸蓋過外朝。
公孫弘雖然也是以賢良文學入仕,早期曾多次參與朝廷決策,但他的意見卻往往與漢武帝不合,例如唐蒙、司馬相如開闢西南夷道,公孫弘在奉命前往視察後,卻認為開通西南夷道對朝廷沒有任何好處,極力反對通西南夷之策,漢武帝並未認可他的建議;又如衛青收復河南地後,主父偃上書建議設立朔方、五原兩郡,鞏固漢朝對該地區的統治,但公孫弘卻以秦始皇當初徵發三十萬人在北河築城失敗為由極力反對,仍未被漢武帝所採納。
雖然公孫弘的策略多與漢武帝不合,但漢武帝卻敏銳的發現了公孫弘品行敦厚、熟悉文書吏事等優點,遂將其調出內朝,任命為了左內史,不再讓其參與朝廷決策,而專司負責治理地方。
公孫弘也算不負漢武帝重託,他雖然不善於統籌全域性制定國策,但作為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卻是一把好手,在擔任左內史幾年間,將京畿地區治理的井井有條。於是,漢武帝又將讓他接替年老多病的張歐,出任御史大夫,並在罷免薛澤後,將其拜為丞相。畢竟,此時的丞相已經很少參與朝廷決策,而更多負責政策的執行。
不過,漢武帝沒想到的是,公孫弘出任丞相後,卻想要重塑以丞相為核心的外朝權威,並因此與內朝爭奪決策權。他先是開闢丞相府東門作為招攬人才的場所,然後又於丞相府商議國家大事,等到上朝奏事時,便從已經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