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終於有牌面去挖人了(第1/7 頁)
第179章 終於有牌面去挖人了
INtEL與英豪的這次交易,引起了全球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首先是業界,INtEL可是曾經的dRAm霸主,一度市場佔有率高達90%。
雖然近些年INtEL的市佔率在逐年的下滑,也依然是燈塔前十大的dRAm供應商之一。
INtEL全面退出dRAm,八座工廠直接賣出七座,直接被業界解讀為看衰dRAm製造行業。
dRAm行業產生的時間並不算長,從1970年,INtEL公佈第一個dRAm晶片c1103算起,至今也不過才十餘年時間。
整個70年代,還是dRAm的發展早期,隨著tI、moStEK等廠商陸續進入,dRAm基本是燈塔系廠商的天下,廠商之間的競爭也主要是以技術競爭為手段。
c1103的容量只有1K,其後2K、4K、16K,直至升級到了64K容量的技術節點。
在這個時期,霓虹還基本處於技術追趕的階段,在產業上還有什麼突出的表現。
1977年,霓虹研發出了64K dRAm,基本追平了燈塔技術之後,dRAm產業的競爭就加入了新的要素,就是產品的品質,最突出的表現指標,就是產品良率和質量的穩定性。
80年代初,霓虹的dRAm產品開始進入燈塔,而燈塔的dRAm大客戶hp,曾經對採購的各廠商dRAm產品進行過一次質量對比,霓虹的dRAm產品在質量上全面碾壓了燈塔系的廠商。
也由此開始,霓虹廠商在燈塔市場,正式拉開,搶奪霓虹市場份額的序幕,憑藉更好的質量和更便宜的成本,開始節節進攻。
當時霓虹的競爭策略十分的簡單,不管燈塔廠商的dRAm報價多少,霓虹都會降價10%。
價格戰,一直是改變既有市場競爭格局的有效方法,而很多時候,價格戰往往會愈演愈烈,直到有足夠多的廠商退出,才會逐漸偃旗息鼓。
燈塔系的廠商內部也一樣會打價格戰,但燈塔的產業資本是受到金融資本控制的,價格戰往往是點到即止,很少會出現全行業虧損的慘烈局面。
但霓虹廠商不同,霓虹廠商的背後是一個個大的金融財團,為了攫取市場份額,忍受虧損的能力遠高過燈塔的證券金融資本。
價格戰的發動,很少是一步到位,將價格殺到最低,都是一步一步互相攀比式的降價。
1984年的上半年,霓虹廠商雖然已經對燈塔發動了價格戰,但還沒有把價格殺到讓人無法忍耐的程度,但趨勢已經開始顯現了。
這個時候,INtEL率先出售了dRAm業務,很快就被業界解讀為標誌性事件,被解讀為燈塔dRAm產業全面潰敗的訊號。
許多燈塔的dRAm廠商都因此緊張了起來,而INtEL已經成功從dRAm這個即將全面惡化的行業抽身,更是被不少財經媒體,評價為具有前瞻性的舉措。
在股票市場上,因為投資人對這次交易解讀的不同,INtEL的交易量出現了明顯的放大,但短暫的下挫之後,股價卻很快走穩,甚至逐步上揚,顯示出了投資人對INtEL這次交易的態度,更多是認可。
而作為對比的是,燈塔其他dRAm生產廠商的股價,卻出現了明顯的大幅下挫。
INtEL退出dRAm的影響,幾乎與內地大A市場上,大股東減持的效果如出一轍,很多投資人開始跟隨INtEL之後,大量拋售dRAm的相關股票。
安迪和INtEL的一眾高管,其實在對外披露了交易資訊之後,就一直在關注著股價的走勢,看到市場的反應之後,安迪不僅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對自己一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