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章 塵埃落定(第3/4 頁)
資本市場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雖然最終包船王成功拿下了九龍倉,但卻花費了大量的現金,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可謂是一次慘勝。
怡和那次雖然丟失了九龍倉,但卻反手將九龍倉的股票高價賣給了包船王,賺取了大量的賬面收益,絕對算不上大敗虧輸。
但這次英豪收購香江電話,不僅將一直被腐資掌控的通訊業務,納入了華人的商業版圖,使得很多華人掌控的媒體,感覺頗為揚眉吐氣。
而且這個交易價格,怡和是有很大賬面虧損的,許多媒體,將這次收購看為怡和甩賣香江資產的開始,甚至認定怡和還會繼續甩賣其他資產。
更加讓媒體激動的是,僅僅在怡和公告與英豪達成交易一週之後,怡和就再次釋出公告,擔任怡和大班多年的鈕璧堅主動辭職,將由西門凱撒克來接替鈕璧堅的職位。
凱撒克家族是如何逼迫鈕璧堅辭職的,外界並沒有獲得準確的資訊,但在媒體的挖掘之下,英豪曾經調低收購報價一事,卻被媒體挖了出來。
許多媒體開始將英豪對香江電話的收購,與鈕璧堅的離職聯絡了起來,甚至有媒體用出了《英豪逼走怡和大班》這樣誇張的標題,使得英豪收購香江電話的故事,更有傳奇的色彩。
英豪和怡和對媒體的各種解讀炒作,都保持了沉默,根本沒有給出任何的回應,一旦媒體開始炒作什麼“內幕”,想要解釋是完全解釋不通的,只能等待這種新聞熱度的自然消退。
媒體的各種報道,其實更多的是在看熱鬧,但有一群人,卻一直在關注著,這次英豪與怡和、大東之間的博弈,尋找著門道,這群人就是香江的幾大華商家族。
香江電話的收購案,剛剛塵埃落定,鈕璧堅就跟著離職,這在香江商界,絕對是一顆重磅炸彈,其影響力之大,也讓這些華商家族湊在了一起,商議起未來的策略。
歷史上,香江作為殖民地,經濟是曾經被腐資徹底壟斷掉的,直到50、60年代,大量外來人口湧入香江,華商才有機會慢慢的崛起。
到了70年代,隨著幾大華商紛紛完成上市,財力大增,與腐資財團的商業衝突,也日趨激烈。
腐資財團,憑藉近百年的積累,對香江的經濟壟斷,可以說是全方位的。
華商想要崛起,就必須打破腐資的壟斷,而以所謂四大洋行為首的腐國資本,想要繼續保持壟斷利潤,自然也會對這些華商進行打壓。
70年代,燈塔在不斷的拉攏內地,使得香江華商的地位上升的極為明顯,港府雖然還是會偏向腐資,但卻不能再明目張膽的欺凌壓迫華商,使得這些華商在與腐資的商業爭奪之中,更加具有底氣,也更有進攻性。
而這種背景之下,腐資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許多在香江的腐資,早早就開始陸續拋售香江的資產,向海外進行轉移,而滙豐無法離開香江,與這些看空香江的腐資漸行漸遠,轉而開始扶持華商。
正是有了滙豐的支援,華商才有了足夠的資金,來不斷的承接腐資拋售的資產,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
香江的所謂四大洋行,是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其中怡和是四大洋行中實力最強大,資產最多的,也是想要向海外轉移資產最積極的。
然而怡和的股東一邊透過拋售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向海外轉移資產,一邊還想要透過少量的股權,繼續控制這些上市公司的資產,露出的破綻最大,也就成為了華商進攻的主要目標。
到了現在,這種華商與腐國資本之間的商業爭奪,已經進行了十幾年了。在資本上略微弱勢的華商家族,雖然互相之間也有競爭,但面對腐資的壓迫時,很自然的就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團結和一致對外。
大陸改開之後,這些華商積極向內地靠攏,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