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零章 eda不是研發出來的,而是融合出來的(第2/6 頁)
複雜程度,也成為了EdA商業化的重要推動力。
隨後幾年,大量的EdA企業開始出現,並伴隨Ic產業的高速發展,不斷壯大。
EdA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大量的EdA初創企業,其實只是能夠提供其中的某一部分技術,這就對EdA行業提出了系統整合的需求。
90年代,三家公司最終從一眾的EdA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EdA領域的領軍企業,也憑藉對各種技術的不斷整合,成為了EdA行業的壟斷性廠商。
這一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一直延續到陳兵重生之時,幾乎瓜分EdA大部分的市場,而其他的EdA廠商,就只能在一些邊角市場苟延殘喘,很難再向這三家巨頭髮起挑戰。
早期的EdA,只是為了提高Ic工程師工作效率,而演化出來的輔助工具。
但隨著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工藝日趨複雜,EdA的重要性也就日趨提升。
當EdA完成各種分散的小技巧,小工具的整合工作之後,EdA工具就成為了Ic設計、Ic製造不可缺少的工具。
90年代,是Ic產業進行產業化分工的重要時期,Ic設計、Ic製造逐漸分化成了上下游的產業關係,而連線這種上下游的各種技術標準,就逐步被整合進入到了EdA工具之內。
這種整合一旦完成,EdA在Ic產業中的地位,就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本質上的改變。
此時的EdA已經不是簡單的設計工具了,而是一系列技術、標準、規範的集合體。
而Ic設計工程師,也已經不再是用EdA作為工具,去設計Ic產品了。而是需要按照EdA的規範,去設計他們的產品。
此時的EdA已經成為了標準的具體化,而EdA的壟斷廠商,其實已經成為了標準的實際制訂者,其對技術的天然壟斷性,就開始明顯的顯化。
內地的積體電路產業是在新世紀之後才開始起步的,此時全球積體電路產業的格局,已經演化完成了。
從EdA到Ic設計,從半導體裝置廠商,到晶圓代工,其實都已經分化出了頭部的技術壟斷者。
80年代,是積體電路產業格局剛剛開始演化的時代,類似於歷史上那些戰亂時代剛剛開始,群雄並起,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擁有大量的崛起機會。
而到了90年代,其實已經進入了那種群雄相互兼併,巨頭逐漸成型的階段了。
到了新世紀之後,其實群雄逐鹿的階段,就已經基本結束了,變成了少數的寡頭,開始瓜分市場利益。
這種情況下,內地的積體電路企業想要崛起,想要實現趕超,就是在對這種已經形成的壟斷利益格局,發起衝擊。
這個過程肯定要造成,整個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全面重塑,其中的難度之高,想想就能讓人頭皮發麻。
歷史上,內地半導體產業,在80、90年代根本沒有真正成型,也就錯失了這種混亂階段積累實力的機會,只能在寡頭時代,去一步步重新挑戰那些實力雄厚的寡頭。
華為為何能夠在燈塔的打壓下,抗住巨大的壓力?核心的原因,就在於華為對這種挑戰的難度,有著深刻的認識,並一直在默默的做著準備。
2019年,華為的備胎計劃才開始曝光出來,但其實早在2004年左右,華為就已經開始了對備胎計劃的持續大規模投入。
在2019年之前,海思等華為下屬的子公司,雖然也有所曝光,但幾乎沒有什麼人能夠理解,華為在下一盤大棋。
海思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在海面之下,華為從作業系統到各種器件部件,都在做著全面國產化的技術準備。
真當那臺mAtE 60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