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體育是內地進行品牌宣傳的新渠道(第3/7 頁)
才。因此在學科設定上,主要是以民用通訊為主。
至於其他通訊領域,內地還有另外一個培訓體系,就是軍校體系內的幾所通訊學院。
後世,雖然首都郵電也算是頂級的211高校,但其實專業設定仍然比較狹窄,仍然以民用通訊和計算機相關專業為主,然後增加了一些電子工程等雜七雜八的院系。
改開之後,內地的高校都在擴大,陳校長其實也早有要提升到大學的打算,只是之前的條件還有諸多限制,沒有提上正式的議程罷了。
現在這個事情,被陳兵搶先主動提出來,陳校長也就在心裡,盤算了一下,提升到大學需要的條件。
有陳兵主動提起了升級的事情,陳校長相信資金上,一定能夠獲得英豪足夠的支援的,這就有了快速擴大規模的最基礎條件。
至於郵電口、高教口的審批,其實並不會太難,有陳兵願意出錢,支援首都郵電的建設,政策上不可能有人出來攔著。
那接下來,就是實質性的操作了,而院系增設,最核心需要的就是師資。
“小陳,我聽說,你們研究院的人,會願意到特區大學兼些課程。
等到你們這個首都分院成立之後,是不是也能讓他們來我們學校同樣帶些課程?”
“校長,這個肯定是沒問題的。
不過,您可不能只想著,我們英豪研究院能夠支援的專家、學者。
您也應該知道,我們在首都的分院與特區的研究院,區別還是會很大的。
特區那邊,我們研究院是總部,本就規模比較大,有300多人,足夠給特區大學很大的支援。
但首都這面,第一規模肯定沒有特區的大,第二恐怕很多研究員,本身就是高校的教授,在我那裡兼職的。
我們英豪的研究院,肯定是願意全力支援我們學校的。
不過,學校想要提升實力,還是需要以自己為主,還是需要學校自己去想辦法擴充師資隊伍啊。
校長,我說話直,您可別介意。”
陳兵之所以在自己組建研究院之外,還要積極的主動出錢,支援特區大學和首都郵電的擴張,自然是有原因的。
陳兵的研究院雖然在全國大打廣告,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但其實能夠招攬來的人才,還是有很大限制的,不少的真正專家,根本就不會被這些廣告吸引。
高校口的人員,陳兵不敢過多挖角,也不可能把分院開的過多,但特區大學和首都郵電就沒有這個限制。
這兩所大學去那些分散各地的大學裡挖角,雖然也會引起那些高校的不滿,但對於整個高教口來說,還是肉爛在鍋裡,並不會過於阻攔。
而且,很多無法去或者沒有意願去英豪研究院的人才,被挖角到特區大學和郵電大學就容易的多了。
許多真正頂級的科學家,往往對物質條件,根本不在乎,並不是能夠用高薪資就能吸引的。
例如,後世網上熱傳的“韋神”,幾個饅頭、一瓶礦泉水就是一頓飯。
還有那位被華為聘請為代言人的掃地僧老爺子,每天就穿個布鞋,喝酒也只喝二鍋頭,根本就不收什麼代言費。
然而,往往越是這樣心無旁騖,不在乎物質的人,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才是真正頂尖的存在。
這樣的人,英豪研究院想要挖來,是很困難的,但由特區大學或者首都郵電去邀請,就方便多了。
此外,英豪再怎麼與內地關係親密,也是外資的性質,這就是極大的先天性限制因素。
內地很多水平高超的科技人員,往往都參與許多內地的重點專案,身上是有各種保密條例約束的。這樣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來有外資背景的英豪研究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