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聚士(完)(第5/5 頁)
行業,卻有一個大家都在有意少講的話題,就是內地晶片產業,對對岸的技術人才,其實有很深的依賴。
許多晶片廠的技術骨幹,都是對岸人,而內地自身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卻十分稀少。
這不是內地半導體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落後欠下的債。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技術與資本雙密集的行業,而其中的技術,也更多的是工廠內部的應用技術,而不是學校能夠教授的技術理論。
半導體人才的培養能力,與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歷史上,內地曾經幾次嘗試過要發展半導體產業,但成果都不樂觀。
無論是907的貝嶺、908的華晶、還是909的華虹,都沒有真正的建設起獨立的技術體系,更不要談先進的製造能力了,想培養內地自己的半導體人才,就異常的艱難。
直到張汝京帶領團隊創辦了中芯國際,內地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晶片製造產業,才真正開始進入全球的主流水平。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內地的晶片製造人才培養,才算是真正有了基礎,和規模化的開端。
晶片製造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能夠培養出骨幹工程師群體,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而想要成長成領軍人物,恐怕就需要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
如果陳兵沒有被送回來重生,也許他有機會看到內地技術人才的規模湧現,但他重生回來了,就沒有機會去親眼看到那一天了。
不過這一世陳兵重生了,自然不會再讓內地的半導體產業重蹈覆轍。
他自從為英豪扎住了根基之後,就開始積極的尋求進入晶片製造領域,就是為了能夠儘早的開始人才培養。
對於半導體產業來說,資本很重要,能夠引進國外的技術和裝置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人,是需要一大批的半導體人才。
這些人才中,不止需要技術水平過硬的領軍人物,還需要大量技術紮實的骨幹人才,才能支撐起整個產業骨架。
陳兵在之前一首都的電話中,就明確的說出了他的人才培養計劃。
這些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會陸續被送到INtEL的那7個工廠做學徒,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就會被調入李家坡的工廠去至少工作三年。
然後這些人才,會被調回內地,進入英豪在內地的各家工廠,成為真正的技術骨幹。
這還只是針對那些技術骨幹的培養計劃,在這些骨幹中,只要發現有更好的苗子,陳兵還會幫他們聯絡海外更好的大學,並出資對他們進行培養和深造。
對於陳兵來說,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動用了十億美元的巨資,他要的可不僅僅是一個dRAm產業,而是一個培養半導體人才的體系。
英豪有了這個dRAm產業,就是有了鍥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真正的橋頭堡。
這個橋頭堡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為了進行產業競爭和佈局,更是為了內地半導體人才,開啟了掌握半導體工業技術體系的路徑。
陳兵在燈塔花費了不少時間,去搜羅那些人才,包括臺積電的六騎士,固然是為了增強英豪的技術實力,同樣也是在幫助內地的年輕人尋找師父。
感謝書友 mYx386、、的月票支援,感謝書友們的推薦票鼓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