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 英豪的製程追趕(第1/6 頁)
第169章 英豪的製程追趕
王守武是真正的半導體人,從50年代回國,就一直致力於推動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他還不像鄧教授一心只放在學術上,而是做了很多產業工作,早在1973年內地派團隊去考察霓虹的電子產業,就是他在帶隊。
從那時開始,他就知道了內地與國際上的差距有多大,也是急在心頭,一直想要推動內地半導體產業,儘快追趕這種差距。
陳兵說每兩年要建一家晶片,最開心的就是王守武,他太明白晶片廠的價值了,有了足夠多的晶片廠,再向上游的裝置和材料,才能真正找到依託。
內地這十幾年也沒有真正建立起幾家晶片廠,裡面的原因非常的錯綜複雜,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整個工業剛剛起步,幾乎沒有什麼好的基礎。
現在陳兵說出這麼大的規劃,王守武雖然高興,但搞晶片廠有多難,他最清楚,也不免替陳兵略有些擔心起來。
“小陳,英豪資金很充裕,這個我是知道的,但想要推動晶片廠的大規模建設,僅僅有錢是不行的,還需要很多其他的資源。
技術、產品、市場、人才,這些你都仔細考慮過嗎?”
對於王守武的質疑,陳兵當然明白是出於純粹的善意,就很耐心的解釋起來。
“王伯伯,您搞了一輩子半導體,經驗最豐富,您剛才說的這幾個問題,我確實有很多的想法,您也幫我參謀一下,把把關。
先說技術,我們最基本的技術來源,是來自燈塔的RcA,我們現在已經併購RcA的整個半導體部門,雖然製程已經有些落後了,但整個技術體系基礎,卻非常的完整。
RcA的半導體部門,主要生產的是電視機的專用晶片,製程不高,後面我們又從INtEL引進了EpRom,從齊洛格公司引進了Z80。
這兩個產品,也都是70年代初的產品,工藝很成熟,但製程也是比較落後的,因此我們才能夠不受巴統的制約,把工廠設在內地來。
有前面這三項產品,我們其實對於四英寸、5微米的製程已經全面掌握了。
INtEL的286晶片,用的是1.5微米的製程,但這也不是最先進的製程,現在燈塔的晶片製程,已經開始在向1微米以下的亞微米級,進行全面的升級。
亞微米這種最先進的製程,是受到巴統嚴格管制的,我們英豪暫時還沒有辦法獲得,但我們正在與INtEL、摩托羅拉進行深入的談判。
其中關於3微米制程技術的轉讓,已經達成了總體的合作意向,進入到細節談判階段,不出意外,今年我們就能夠拿到3微米的技術。
這個技術水平,就會受到巴統的約束了,不過約束也沒有那麼嚴格,我們正在調動各方面的關係,進行遊說和公關,從現在反饋回來的情況看,被放行到內地來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王守武聽到陳兵已經基本確定,能夠拿到3微米的技術,而且有可能直接拿到內地來,比剛剛聽到陳兵的建廠計劃更加的興奮。
“好,三微米的製程,現在在燈塔也還算是比較主流的製程工藝,很多燈塔的半導體二線企業,也都還在用這一水平的工藝。
你們英豪如果能夠達到這個製程水平,起碼就已經與那些二線廠商處於同樣的水平線了,也能讓國內的半導體技術直接提升一大截。
這實在是讓人高興的事情,絕對值得喝一杯。”
王守武的情緒明顯有些激越起來,說完話,直接拿起了面前的酒杯,一飲而盡。
內地其實對追趕晶片製程一直有想法,歷史上在1986年,就曾推出531戰略規劃,即推廣5微米技術,開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因此才有了貝嶺